尘中久绝迹,谷口自忘机。
草桥凌晨出,柴车向夕归。
磴泉濡蕙带,径竹败荷衣。
借问何为者,山中尝采薇。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尘中久绝迹,谷口自忘机。
注释:在红尘中很久没有走动,到了这个山谷里就像忘掉了一切世俗的算计和机谋。
赏析:此句描绘了隐居者远离尘嚣、超脱俗世的生活状态。通过“尘中”和“谷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隐居者的心境转变。同时,“自忘机”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遗忘,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二句:草桥凌晨出,柴车向夕归。
注释:清晨,穿过草桥;傍晚,乘着柴车归来。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隐者的日常活动,从“草桥”到“柴车”,既展示了隐居者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时间的尊重。通过“凌晨”和“向夕”的时间描写,增添了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三句:磴泉濡蕙带,径竹败荷衣。
注释:泉水在石梯间流淌,沾湿了蕙草的腰带;小径旁的竹子已经枯萎,荷叶破损。
赏析: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景象展现了隐居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蕙带”与“败荷衣”都是自然界中的植物,被用来比喻隐者的生活环境和心态。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第四句:借问何为者,山中尝采薇。
注释:有人问道:“你是谁?”回答说:“我在山中采过薇。”
赏析:最后一句是对话的高潮,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回答“曾采薇”,隐者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动机,即他是为了采薇而隐居的。这不仅是对自身行为的辩解,也是对外界的回应,表明了他的选择并非出于逃避现实,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这种回答既坦诚又充满智慧,让人对隐者的身份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译文
尘中久绝迹,谷口自忘机。
草桥凌晨出,柴车向夕归。
磴泉濡蕙带,径竹败荷衣。
山中尝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