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水联珠未是奇,舒王留咏夺天机。
神光已比箕星立,文焰长依舜日晖。
一沼蛟龙涎半积,两檐鸾鹤势双飞。
名山从此流传永,自昔因人重发挥。
【题解】
仙居,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舒阁,即舒王祠。舒王,南朝宋武帝刘裕幼年曾随叔父道虔到过仙都(今浙江天台山)的一座寺庙,后来在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为父亲建造了这座舒阁。
【注释】
1、织水:指仙都山一带溪水纵横交错,水流如织。联珠:形容瀑布如珍珠串连,光彩照人。未是奇:不算什么稀奇的东西。
2、舒王:南朝宋武帝刘裕。留咏:留下来吟哦。夺天机:意思是说刘裕的诗作,能夺天工,与自然相融合;或指他的诗才,能与造化争高下。
3、神光:神话中的神物所放射的光芒。箕星:二十八宿之一,形状像箕簸,主风,属木星。舜日:传说中尧舜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世,十日并出,天下大旱;舜命羿射掉九个太阳。后以“舜日”比喻光明正大。
4、龙涎半积:比喻蛟蛇盘曲的形势。涎:涎水,比喻龙的涎沫。
5、鸾鹤势双飞:指仙居山景致之秀丽,有鸾凤和鹤类在山上飞舞。鸾鹤,皆为吉祥之物。
6、名山:指仙都山。流传永:代代相传。因人重发挥:因为人们的重视而得到发扬光大。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前两句写仙都山的自然风光之美,后两句写仙都山人文景观之美。首句“织水联珠未是奇”,以“未是奇”三字领起,点明仙都山的自然风光,虽不如织女浣纱时的水帘洞那样令人惊叹,但自有其独特的美丽。次句“舒王留咏夺天机”,则赞颂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游历过仙都山之后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游仙诗》,其诗作“夺天工”,与造化争胜。第三句“神光已比箕星立”,“神光”即神仙之光,此处借指刘裕的诗作;“箕星”即二十八宿之一的箕星,古人以为天上的星辰有好有坏,此乃天意,所以“神光已比箕星立”;“文焰长依舜日晖”,“文焰”即文人墨客的文化光芒,舜帝时代的文化光辉至今照耀人间,所以诗人用“舜日”来形容这光辉。后两句赞美仙都山的山形、山色、山气,以及山上的神物、仙境和仙人,形象生动,意境高远。
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前后呼应。前两联描写的是山水之美,而后两联则是赞美的是仙居山的人文景观,表现的是作者对仙居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