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自长淮树去帆,今从燕蓟眺东南。
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
地下故人那可作,天涯游子竟何堪。
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

上巳:古代农历三月三日为修禊日,又称上巳节,是古人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的日子,后来成为文人墨客聚会游乐的节日。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上巳节时所作。

昔自长淮树去帆,今从燕蓟眺东南。
昔:昔日。长淮:指淮河。去帆:离开船只。今:现在。燕:指北京附近。蓟:古地名,这里借指北方。眺望:远望。
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
泥沙:比喻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一命九分九:形容命运十分坎坷,难以摆脱困境。风雨:比喻艰难困苦。六、三:泛指数目,表示岁月流逝。
地下故人那可作,天涯游子竟何堪。
地下故人:指死去的朋友。地下:阴间。那可作:如何能做得到。天涯游子:指四处漂泊的旅人。竟:竟然,居然。
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
便从:既然。饿死:指饿死。伤迟暮:感叹年老力衰,无所作为。面对:面对山景。已发惭:已经感到惭愧。
【赏析】
这首诗写于上巳节(即三月三日),诗题下原书“上巳”,意即在这天作诗,而诗中却有与上巳节无关的内容,如“昔自长淮树去帆”“地下故人那可作”等。这是作者有意避开了当时流行的题材和写法。此诗前四句写自己因战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身处逆境仍不忘故人;中间四句写自己虽身处困境,仍怀壮志雄心,不愿平庸苟安;后四句抒发自己的无奈之慨。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