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涂名路两崎嵚,甘向田园事陆沉。
一顷膏腴生计足,四时香火佛缘深。
筑门东海于公意,教子燕山窦老心。
衔涕为公铭隐德,不缘谀墓欲黄金。
这首诗的原文是:
利涂名路两崎嵚,甘向田园事陆沉。
一顷膏腴生计足,四时香火佛缘深。
筑门东海于公意,教子燕山窦老心。
衔涕为公铭隐德,不缘谀墓欲黄金。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利涂名路两崎嵚”,描述了人生在世,名利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这里的“利涂”指的是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而“名路”则是指名声和地位的道路。两句诗一起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这些名利而经历的种种艰辛和痛苦。
第二句“甘向田园事陆沉”,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里的“甘”是心甘情愿的意思,“田园事”则是指隐居田园的生活。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放弃功名利禄,过上宁静田园生活的愿望。
第三句“一顷膏腴生计足”,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田园生活的富足和满足。这里用“一顷膏腴”形容土地肥沃,庄稼丰收的景象,暗示隐居者的生活富裕无忧。
第四句“四时香火佛缘深”,则是说在隐居生活中,佛教的影响日益深远。这里的“香火”指的是佛教的祭祀活动,“佛缘”则是指与佛教有关的缘分。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的信仰和虔诚。
第五句“筑门东海于公意”,描述了作者在隐居地建立门户的情节。这里的“筑门”意味着修建门户,“东海”则是指隐居地所在的地理位置。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隐居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六句“教子燕山窦老心”,则是描述作者教导后辈的情景。这里的“教子”指的是教育子女,“燕山”则是指隐居地所在的地理位置。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后代的期望和关怀。
最后一句“衔涕为公铭隐德”,表示诗人为了纪念隐居者的高尚品德而含泪撰文。这里的“衔涕”指的是流泪,“公”是指隐居者,“铭”则是刻写文字以记念。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隐居者高尚品德的崇敬和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名利淡薄、追求内心宁静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隐居者崇高品德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