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家山几断魂,白云飞尽路漫漫。
须知太学齑盐味,不似亲闱菽水欢。
事业未应孤铁砚,弟兄犹喜尽儒冠。
行飞直待秋风便,好作排空雁字看。

【诗句注释】

太学寄梦龄昌龄弟:把对兄长的思念寄托在梦中。太学,指京城长安。龄昌龄,即李白的堂兄李适之。

东望家山几断魂:向东远望故乡山色,不禁伤心断肠。

白云飞尽路漫漫:只见白云飞尽,道路漫长。

须知太学齑(ī)盐味:要知道长安(今西安)太学里的生活是多么艰苦。齑,腌菜,这里指学问生活。

不似亲闱(wéi)菽(shū)水欢:不像在家时母亲煮饭、洗衣的快乐。闱,古代宫室;菽,豆类作物,这里泛指农事劳作。

事业未应孤铁砚(àn),弟兄犹喜尽儒冠:事业没有成就,不应像孤独地磨墨砚一样自怨。弟兄们还都喜爱着读书做官。

行飞直待秋风便:等秋风起时,就可以展翅高飞了。

好作排空雁字看:让大雁的排列成“人”字形的队形飞过蓝天,就像自己要高高飞翔的愿望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送别友人为题材,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和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句“太学寄梦龄昌龄弟”,点出了题中“梦龄”二字,是诗人对李龄的称呼。太学,指的是京师长安的国子监。唐代太学的学生称为太学生,而“寄梦”一词则暗示了送别之意。李龄与李白同为李白堂兄,二人关系密切,因此诗人将李龄比作梦中的少年。

第二句“东望家山几断魂”,诗人站在长安城东遥望家乡,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仿佛连魂魄都被牵扯走了一般。这句诗描绘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第三句“白云飞尽路漫漫”,诗人抬头望去,只见天空中白云悠悠,然而道路却是如此漫长。这句诗既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又隐喻了人生的艰辛与坎坷。诗人用“白云飞尽”来形容自己的前途渺茫,而“路漫漫”则暗示了未来的艰难险阻。

第四句“须知太学齑(ī)盐味”,诗人告诉李龄,要想在太学中立足,就必须像磨墨一样刻苦学习,忍受生活的艰辛。这里的“齑(ī)盐味”比喻学问生活,意味着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第五句“不似亲闱(wéi)菽(shū)水欢”,诗人提醒李龄,不要因为家庭琐事而忘记了读书求学的重要性。这里的“亲闱”指的是母亲的厨房,而“菽水欢”则是对母亲照顾家庭的感恩之情。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李龄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有才学的人。

第六句“事业未应孤铁砚”,诗人鼓励李龄不要只顾眼前的安逸生活,而应该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里的“孤铁砚”比喻一个人独自埋头苦读,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而“事业”则是指个人的事业和前途。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李龄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在学业上有更大的成就。

第七句“弟兄犹喜尽儒冠”,诗人看到李家的兄弟们也都在努力学习,渴望考取功名,心中充满了欣喜。这里的“尽儒冠”指的是都戴着儒者的帽子,象征着他们都是读书人。而“弟兄”则是指兄弟几人。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李家的祝福,希望他们都能取得好成绩。

最后一句“行飞直待秋风便”,诗人祝愿李龄在金秋时节能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展翅高飞。这里的“秋风”象征着收获的季节,而“行飞”则是指李龄即将踏上仕途。整句诗蕴含了诗人对李龄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题材,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美好祝愿。通过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豁达胸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学问的重视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