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夜江声枕上喧,子规未叫已销魂。
身乘筚路思熊绎,词诵离骚吊屈原。
城邑旧为夔子国,民人多是楚王孙。
误恩分阃方图报,宿处那堪是报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句分析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体会诗中的情感,并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终夜江声枕上喧”,意思是:整个夜晚,听着江水潺潺的声音,直到半夜才渐渐安静下来。“子规未叫已销魂”,意思是:听到杜鹃鸟的叫声,就感到心如刀割,魂魄都要飞走了。“身乘筚路思熊绎”,意思是:骑着马沿着崎岖的山路,思念着古代传说中的贤者——夏禹。“词诵离骚吊屈原”,意思是:一边吟哦着《楚辞》里的名篇佳句,一边哀悼怀王的被害。“城邑旧为夔子国”,“民人多是楚王孙”,意思是:城邑原是楚国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大都是楚国的后裔。“误恩分阃方图报,宿处那堪是报恩”,意思是:我误信了你的话,把你当作一位贤士,而你竟然没有履行承诺,让我在这里过夜,叫我怎么能够忍受呢?“报恩”一词,既是实指自己对报恩寺的住宿,又是虚指对对方的责备。

【答案】

译文:

整夜听着江水潺潺声,直到半夜才渐渐安静下来;听到杜鹃鸟的叫声,就感到心如刀割,魂魄都要飞走了。

骑着马沿着崎岖山路,想象着夏禹;边吟唱《楚辞》,边哀悼怀王之死。这里的人原来都是楚国人;我误信了你的话,把你当作一位贤士,而你却没履行承诺。

赏析:

全诗前半部写诗人夜宿报恩寺,后半部写诗人在报恩寺中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首联两句,一开头就以“终夜”“江声”渲染环境氛围。“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此鸟鸣声哀切,能唤起游子的乡愁与离情。“终夜”“子规”两个动词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正躺在船舱里,听着那悠扬的“子规”(杜鹃)之声入梦,而当“子规”声停时,诗人的睡意也消失了,他再也睡不着觉,于是起身登上了岸岸。

第二联,诗人由听“子规”声联想到古代贤者——夏禹。夏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诗人用典,既写出了报恩寺周围地势险要的特点,又表现了自己“思熊绎”的心情。

颈联两句,诗人把目光转向寺内的景色。“城邑”、“民人”这两个词语,表明了报恩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在地的居民。诗人用“旧”字点出了此地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暗示了当地人民大多为楚国人的事实。这一联既写出了报恩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在地的居民,又暗含了诗人对报恩寺主人的不满。

尾联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误恩”,即误信对方之言。“分阃”,是分封疆土之意,此处指划分疆界。“方图报”,意为准备报答。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错信了你的许诺,以为你是位贤士,而你却没有履行诺言。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在报恩寺中度过了一夜,但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结果。他既得不到“贤士”的帮助与指导,也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所以只能感叹道:“误恩分阃方图报,宿处那堪是报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