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作春秋,垂训千万年。
古者父母雠,义不共戴天。
庄同父何在,乃与齐侯田。
鲁国无臣子,君亲义茫然。
齐纪不并立,诸儿得称贤。
善恶不可掩,笔削至今传。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观点的态度评价。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内容理解其含义,最后按要求作答。

(1)

“仲尼作春秋,垂训千万年”的意思是孔子著有《春秋》,教诲流传了千百年。此句以春秋为引子,点明主旨。

(2)

“古者父母雠,义不共戴天”的意思是古代的时候,人们之间有了仇怨,即使不能同生,也决不同死,就是杀父之仇也不共戴天。这句诗表达了孔子对于“孝道”的推崇。

(3)

“庄同父何在,乃与齐侯田”的意思是你庄先生的父亲庄周在哪里?竟然跟齐桓公一起打猎。这里指庄子,庄周。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他一生崇尚自由,反对一切礼教束缚。

(4)

“鲁国无臣子,君亲义茫然”的意思是鲁国的国君没有臣子辅佐,君主对百姓的亲义茫然无知。这一句表达了孔子对于当时鲁国君臣关系混乱的不满和担忧。

(5)

“齐纪不并立,诸儿得称贤”的意思是齐国的纪法不能并行,几个儿子都能称为贤者。这句诗表达了孔子对齐桓公能够任用众多贤才的称赞。

(6)

“善恶不可掩,笔削至今传”的意思是人的善行或恶行都是掩盖不住的,文字记载可以流传至今。这是说,历史是由人写的,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改变事实。

【答案】

示例:

(1)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的历法编写,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81年,全书包括12公1.2万字,记述了春秋时期大约295年的史事。孔子认为《春秋》是经书之首,所以把《春秋》称为《经》。

(2)

春秋时期的“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与侍奉,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孝”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3)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一部著作,一般认为庄子是庄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4)

鲁国,西周初年封舜的后代曲阜氏为鲁侯,建立鲁国。至春秋时,鲁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但鲁国国君昏庸无能,重用奸臣,排斥贤良,致使朝政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5)

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由国君所建。“齐纪”即指齐国的法典制度。春秋时期,齐国实行法治,齐国法典制度在当时各国中较为先进。

(6)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政治文献,它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历史。由于孔子修订此书,因此这部书又称《孔子春秋》。《春秋》记事详略得当,语言简练精练、含蓄委婉、寓褒贬于微言大义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