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康定初,元昊叛西陲。
朝廷起韩范,节制阃外师。
二公人中龙,材略超等夷。
匈中百万兵,对面千里机。
不比大老子,而令虏能欺。
深期复灵夏,重勒燕然碑。
军中果兴谣,西贼心胆隳。
逆节遂称臣,战士解甲归。
社稷安泰山,四海绝疮痍。
堂堂宁复有,为作思贤诗。

【解析】

本诗是一篇赞颂名将的诗。诗人通过赞扬韩范、范罗二公,歌颂他们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中主战与主和之争的情况。

(1)

“观国朝故事”,开头一句点明题旨,表明自己要写的就是关于朝廷名将的事迹。

(2)

“昔在康定初,元昊叛西陲”两句写元昊叛乱,朝廷起用韩、范二臣。“叛西陲”指元昊背叛朝廷。“元昊”即李元昊,党项族首领,曾建立西夏王朝。他于公元1036年发动叛乱,攻陷北宋西北边防重镇渭州,进逼兰州。后因受降将种谔等招降而归附北宋。

(3)

“朝廷起韩范,节制阃外师”两句,写朝廷派韩、范二臣出使蕃部,以图收复河湟失地。“阃外师”指藩镇。“阃外”指边境。“起韩范”指朝廷起用韩琦、范仲淹两位名臣担任枢密副使。这两句说:当朝廷决定起用韩范二臣时,正是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之争激烈的时候。

(4)

“二公人中龙,材略超等夷”两句,赞扬韩、范二人具有非凡的才能与谋略。“材略”、“等夷”指才略高过常人。这两句说:韩、范二人具有超人的才干和谋略。

(5)

“匈中百万兵,对面千里机”两句,描写宋军在战场上的威武气势。“匈中百万兵”是指元昊统率着几十万大军在前方。“对面千里机”是指宋朝方面有能征善战的将领指挥着千里防线的战事。这两句写两军相持,势均力敌。

(6)

“不比大老子,而令虏能欺”两句,指出元昊之所以能够战胜宋军的原因是由于他的狡诈多谋。“大老子”指宋仁宗,他是宋神宗的父亲。“虏”指元昊。“能欺”,意即善于欺骗,指其诡诈多端的特点。这两句说:不能因为元昊的诡诈而小看了他的战斗力。

(7)

“深期复灵夏,重勒燕然碑”两句,写元昊向北宋求亲,要求宋朝承认他的割地称王的要求。“复”字在这里有恢复、归还的意思。“期”,通“祈”。这两句说:元昊请求宋朝重新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并请宋朝为他刻石记功。

(8)

“军中果兴谣,西贼心胆隳”两句,写宋军在战争中的胜利,使敌军心惊胆裂。这两句说:经过战斗,宋军终于取得了胜利。敌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害怕了。

(9)

“逆节遂称臣”几句,写元昊归服宋朝。“逆节”指背弃朝廷的节操,“称臣”指向宋朝称臣纳贡。这几句的意思是:元昊终于改变了立场,归服宋朝;士兵们也放下武器,解除武装。这两句写出了战争的胜利,表现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也反映了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之争的情况。

(10)

“社稷安泰山,四海绝疮痍”两句,写宋朝的胜利给人民带来的安定局面。这两句说:国家的政权稳固如泰山;全国各地再也不会遭受战争的创伤。这两句写战争的胜利,表现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11)

“堂堂宁复有,为作思贤诗”两句,写作者的感慨。“思贤诗”指赞美韩、范等人的诗篇。这两句说:如今再也没有像韩、范这样的贤臣了,我要为他们赋诗一首,来纪念他们的伟大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赞颂名将的诗。诗人通过赞扬韩范、范罗二公,歌颂他们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中主战与主和之争的情况。全篇结构谨严,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意境深远。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朝廷起韩范”,共八句四十六字,主要写元昊叛乱及朝廷派韩范出使蕃部之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主题:“观国朝故事”。“观”是“考察”“观察”之意,说明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接着作者就回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西汉名将韩信、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以此作为引子引出对韩范二人的介绍。

第二部分从“二公人中龙”开始,共二十四个字,主要写韩范二人出使蕃部的英勇行为及他们的卓越才华和出众的谋略,以及他们对朝廷立下的功勋。这一段共十句四十五个字。

第三部分从“匈中百万兵”到结尾,共十二个字。主要写宋、蕃两军的交锋情况。这一部分共五句十八字,写宋军在战场上的威武气势,写敌人的诡诈多谋,写宋军的胜利,写敌人的心惊胆裂,最后归结到“社稷安泰山”,表达出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同时反映出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之争的情况。

第四部分从开头到“不为作思贤诗”,共二十八字。主要抒发诗人的情感及创作意图。首句“堂堂宁复有”,意为:如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英雄了。中间四句是说,我为这些英雄们写下了一首诗,来纪念他们的伟大事业。末句“为作思贤诗”,是诗人的创作意图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