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阻秋潦,溪涨不可涉。
迂从石门渡,未见心已怯。
壮哉龙伯宫,幽据雁山胁。
岩如峙城壁,南北本相接。
众流欲朝宗,天为开岌嶪。
泓澄潭百尺,臲卼舟一叶。
吾生何自轻,内顾无可挟。
所赖二友生,千里同负笈。
忠信傥可仗,免作飞鸢跕。
来归从剡溪,山水颇涉猎。
石啮天台舟,浪拍临海楫。
可曾如此境,令我魂震慑。
连年作行客,川涂但取捷。
不因风雨暴,谁𣊟远步屧。
兹渡虽云恶,观览意亦惬。
谩赋石门篇,添入剡游箧。

【赏析】

《石门诗序》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他在石门渡口的所见所感。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秋八月二日。当时李白在长安待诏翰林,因受权贵谗毁,被放出京城,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境)。他乘驿车由江陵沿江东下,经巫山、当阳、秭归等县,最后抵达石门渡。李白在这次行程中,经过了许多地方,沿途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这组诗就是其中的一组。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白若遇水以小舟从石门渡势危甚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时八月二日也

归途阻秋潦,溪涨不可涉。

迂从石门渡,未见心已怯。

壮哉龙伯宫,幽据雁山胁。

岩如峙城壁,南北本相接。

众流欲朝宗,天为开岌嶪。

泓澄潭百尺,臲卼舟一叶。

吾生何自轻,内顾无可挟。

所赖二友生,千里同负笈。

忠信傥可仗,免作飞鸢跕。

来归从剡溪,山水颇涉猎。

石啮天台舟,浪拍临海楫。

可曾如此境,令我魂震慑。

连年作行客,川涂但取捷。

不因风雨暴,谁𣊟远步屧。

兹渡虽云恶,观览意亦惬。

谩赋石门篇,添入剡游箧。

【注释】:

白若遇水:指遇到急流险滩。以小舟从石门渡:指从石门渡渡过急流险滩。势危甚:形势险要极了。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于是写了几句话,交给南文卿作为渡口的提示。时八月二日:那时是八月二日。白若遇水:指遇到急流险滩。以小舟从石门渡:指从石门渡渡过急流险滩。势危甚:形势险要极了。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于是写了几句话,交给南文卿作为渡口的提示。时八月二日也:那时是八月二日。归途阻秋潦:归途被秋季暴雨阻挡了。溪涨不可涉:溪水涨得无法过河。迂从石门渡:绕道从石门渡渡河。未见心已怯:还没见到石门渡口就感到胆怯了。壮哉:多么雄浑壮观!龙伯宫:传说中的神山名,位于海中。幽据雁山胁:隐蔽地耸立在雁山旁。岩如峙城壁:山岩好像屹立的城墙一样。南北本相接:山和山之间本来是相连的。众流欲朝宗:大股水流想汇合到一起。天为开岌嶪:上天为之开辟出险峻的道路。泓澄潭百尺,臲卼舟一叶:深潭水面清澈见底,只有一条小船漂浮在其中。臲卼:通“浟”,低浅的样子。吾生何自轻:我活着为什么感到自己很轻呢?内顾无可挟:回头看看有什么依靠呢?所赖二友生:只靠你这两个朋友。所赖:只靠。二友生:两个好朋友。千里同负笈:你们虽然相隔千里之遥,却共同背着书箱前来。忠信傥可仗:倘若能够用忠诚和信用去支撑,那就好了。倘:如果。免作飞鸢跕:免得像鸟儿一样坠落。飞鸢:指鸟儿,在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来归从剡溪,山水颇涉猎:回来的时候从剡溪经过,游览了那里的山水名胜。石啮天台舟,浪拍临海楫:岩石咬住天台山上的船身,波浪拍打着临海的船桨。可曾如此境:能遇到这样的地方吗?令:使。魂震慑:魂魄震惊。连年作行客:多年来做流浪之人。川涂:道路。取捷:取得捷径或便利之处。不因风雨暴,谁𣊟远步屧:如果不是因为天气不好,谁能走得那么快呢?𣊟:拖拉,慢行的意思。兹渡虽云恶,观览意亦惬:这座渡口虽然险恶,但我游览的心情也很舒畅。漫赋石门篇,添入剡游箧:随意地写下石门渡口的风景描写,编入我的游历日记里。

【译文】

归途受阻于秋雨,溪水暴涨无法涉猎。

曲折绕道从石门渡渡河,还未看到就感到胆怯。

雄伟壮观的龙伯宫啊,隐蔽地耸立在雁山旁。

山岩像矗立的城墙一样,南北两处原本相接。

众多的河水想汇合到一处,天空为之开辟出险峻的道路。

深邃清澄的潭水高达百尺,只有一艘小船漂浮其中。

我活着为什么要觉得轻?回头望去没有什么可以倚靠。

幸亏有你这两位好朋友,千里之遥共同背负行囊前来。

忠信如果能凭借它得到支持,那就太好了。

来归从剡溪经过,游览了那里的山川风光。

岩石咬住了天台山上的船身,波浪拍打着临海的船桨。

这样的奇景怎能不令人惊心动魄呢?

连年来做流亡之人,只能选择道路而取其便捷。

若不是因为天气不好,谁会走得那么快呢!

兹渡虽云恶,观览意亦惬。

漫赋石门篇,添入剡游箧。

【赏析】

李白的《石门诗序》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李白在长安待诏翰林,因受权贵谗毁,被放出京城,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境)。他乘驿车由江陵沿江东下,经巫山、当阳、秭归等县,最后抵达石门渡。李白在这次行程中,经过了许多地方,沿途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这组诗就是其中的一组。

前两段写途中情景,第三段议论抒情,最后一段总结题旨并抒发情怀。全诗语言流畅,情真意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特别是第三段议论抒情部分写得慷慨激昂,情调悲壮,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及对人生前途的感慨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