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范公真天人,配我仁祖为元臣。材兼文武怀经纶,先忧后乐不为身。
上与夔卨相等伦,正色朝端批逆鳞。三黜愈光名愈闻,一麾东游禹所巡。
作诗怀蠡祠季真,卧龙山麓井久湮。绠而汲之清且新,堂于其旁记厥因。
名标清白垂不泯,规尔官师意谆谆。洗贪濯盗思还淳,人亡迹在嗟己陈。
断碑往往埋荆榛,后人不识真天人。但能日饮堂中春,使君好事贤且仁。
治民律己惟公遵,登堂感概怀斯人。刻石绘像扬清芬,丹青炳耀如麒麟。
凛然如生见如亲,躬修祀事率幕宾。手酌寒泉羞涧蘋,一酌清我僚吏民。
再酌为国清簪绅,要将清白风无垠。庶俾范公遗志伸,公乎为仙为明神。
为泽为瑞为星辰,当宁焦劳思若人,九原唤起清边尘。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堂堂范公真天人,配我仁祖为元臣。”
- 关键词:范公,仁祖,元臣
- 注释:这里的“范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范仲淹,他以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而闻名于世;“仁祖”是指仁宗皇帝赵祯(仁宗),他在位期间推崇儒学,推行仁政;“元臣”则指的是宰相,是辅佐帝王的重要职位。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仁宗皇帝时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怀念。
第二句:“材兼文武怀经纶,先忧后乐不为身。”
- 关键词:文武,经纶,忧乐
- 注释:这里的“文武”指文治武功,即治理国家要同时重视文治和武功;“经纶”是指治理国家的谋略和策略;“忧乐”则是指个人在国家大事中的得失观。
-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范公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态度,即既要有文采武略,又要关注民生疾苦,不以个人得失为重。
第三到第六句:这四句诗主要描绘了范公的政治生涯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第三句:“上与夔卨相等伦,正色朝端批逆鳞。”
- 关键词:夔卨,正色,朝端,逆鳞
- 注释:这里的“夔卨”指的是古代两位著名的大臣,他们以正直著称;“正色”是指公正无私的态度;“朝端”是指朝廷之上;“批逆鳞”则是形容处理政事果断有力,敢于直面问题。
- 赏析:这句诗赞颂了范公的政治才能和公正无私的品质。
第四句:“三黜愈光名愈闻,一麾东游禹所巡。”
- 关键词:三黜,一麾,东游,禹所巡
- 注释:这里的“三黜”指的是三次被贬官;“一麾”是指一次调动,表示恢复官职;“东游”指的是范公晚年的东游生活;“禹所巡”是指大禹巡视四方的典故。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范公历经挫折却依然保持高尚品质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
第五到第七句:这几句诗主要描述了范公的历史功绩及其影响。
第五句:“作诗怀蠡祠季真,卧龙山麓井久湮。”
- 关键词:作诗,蠡祠,卧龙山,井
- 注释:这里的“作诗”是指写诗纪念范公;“蠡祠”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卧龙山”是诸葛亮曾经隐居的地方;“井”则是指那个已经废弃多年的井。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范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
第六句:“绠而汲之清且新,堂于其旁记厥因。”
- 关键词:绠,汲之,堂,厥因
- 注释:这里的“绠”是指打水用的绳索;“汲之”是指用这个绳索来打水;“堂”则是比喻范公的品德;“厥因”则是指原因或原因所在。
- 赏析:这句诗赞美了范公的品德高尚,同时也反映了他善于反思自己的历史地位。
第七句:“名标清白垂不泯,规尔官师意谆谆。”
- 关键词:名标,清白,垂不泯,规尔,官师,意谆谆
- 注释:这里的“名标”是指名声显赫;“清白”是指品行高洁;“垂不泯”是指名声不会消失;“规尔”是指劝诫你;“官师”是指官吏;“意谆谆”是指言辞恳切。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范公高尚品德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
第八句:“但能日饮堂中春,使君好事贤且仁。”
- 关键词:春,使君,好事,贤且仁
- 注释:这里的“堂中春”是指范公的居所,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和活力;“使君”是指使君,指使君对范公的敬爱;“好事”是指做善事;“贤且仁”是指品德高尚且仁慈。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范公人品和政绩的高度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使君好贤好德的敬仰。
这首诗通过对范公一生的回顾,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和政治成就,以及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人的高尚品德和丰富学识。同时,它也体现了苏轼对于范公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对美好政治理想和道德风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