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水经品第天下水,康王谷中泉第一。但知取水不取人,品第未容无得失。
又不见武昌山中清泠渊,名因人重逢苏仙。至今人呼作菩萨,沦入异教非吾泉。
刺桐城中泮宫里,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须更以品第论,混混源流自夫子。
诸生游泳芹藻间,日饮一瓢心慕颜。聪明不数远公社,清白大胜卧龙山。
圣毓尼丘家阙里,泉脉胡为今在是。周流天下皆美泉,浚井得之泉更美。
我来酌泉仍叩头,遐想洙泗三千游。世间何处有此水,此州无愧名泉州。

【注释】

水经:古代地理书籍《水经》的简称。

康王谷:地名,今属福建省南安市。

清泠渊:地名,在今福建省南安市。

刺桐城:地名,今属泉州市。

泮宫:古代学校的名称。

圣毓尼丘:指孔子的故乡曲阜。

泉脉:泉水的源头。

周流天下:遍及天下。

遐想洙泗三千游:遥思孔子在洙泗之间讲学的情景。洙、泗,指黄河的两条支流。

【译文】

你不见那《水经》上品评天下的水,其中康王谷中的泉水第一。但只知道取水而不取人,品第没有得失。

又没见过武昌山中清澈冰凉的深渊,因为人们叫它苏仙泉,才使这泉水名扬天下。如今人们称它为菩萨泉,沦入异教却不是真正的泉水。

刺桐城里泮宫里,大成殿旁新涌出的泉水。不须再以品第来论,源流自然就是夫子泉。

诸生游泳于芹藻之间,每天饮用一瓢心向颜回。聪明不及远方的朋友,清白胜过卧龙山下的山泉。

圣毓尼丘家阙里,泉脉为什么今天在此?周游天下都是美泉,浚井得来的泉水更珍贵。

我来酌饮泉水还叩头,遥思洙、泗之间三千年讲学的情景。世上哪里有这样好的水,此州无愧为泉州。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赞颂泉州泉水,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对儒学文化的热爱。

首联“君不见水经品第天下水,康王谷中泉第一”开篇即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说泉水第一?”接着回答这一问题:“但知取水不取人,品第未容无得失。”意思是说,泉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泉水背后的意义,不能仅仅看到它的表象。这一观点既表明了诗人对泉水的珍视,也表达了他对儒学文化的重视。

颔联“又不见武昌山中清泠渊,名因人重逢苏仙”进一步展开了对泉水的赞美。这里以“苏仙”指代苏轼(苏东坡),苏轼曾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有感于当地的山水之美而写下了许多赞美之作,因此后人将这里的清泠渊称为“苏仙泉”。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以及他对泉州泉水的喜爱。

颈联“至今人呼作菩萨,沦入异教非吾泉”则进一步描绘了泉州泉水的独特之处。这里的“菩萨”并非指佛教中的菩萨,而是比喻泉州泉水如同菩萨一样纯净无暇。而“沦入异教非吾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学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认为泉州泉水是儒家文化的瑰宝,不应被其他宗教所取代。

尾联“刺桐城中泮宫里,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须更以品第论,混混源流自夫子”则是对泉州泉水的进一步赞美。这里提到刺桐城和泮宫,都是古代学府的象征;大成殿则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这些地方都与儒学有关。因此,诗人认为泉州泉水之所以如此美好,是因为其源自儒家文化的源头,而非单纯的品第高低。

尾联“诸生游泳芹藻间,日饮一瓢心慕颜”进一步描述了学子们在泉水边学习的场景。这里的“芹藻”、“颜回”都是指孔子和颜回这两个儒家圣贤。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儒学文化的敬仰以及自己对学习的渴望之心。

最后两句“圣毓尼丘家阙里,泉脉胡为今在是?周流天下皆美泉,浚井得之泉更美”则是对泉州泉水的赞美。这里提到了尼丘山(即尼丘山位于今江西鹰潭市贵溪县境内),孔子的故里曲阜(即曲阜是孔子出生地),以及泉州等各地的好泉水。诗人认为这些都是天下美泉,而泉州的泉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是通过挖掘地下水得到的,所以更加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泉州泉水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儒学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坚定信念。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学子们在学习场景以及泉水的美丽景观,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世界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