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苏共赋灵芝句,知是君家矍铄翁。
门巷偶邻三径竹,功名当柱五溪铜。
似闻四海尘初静,犹恐扁舟兴未穷。
螺子江边无久滞,亦宜抟翮上晴空。

【注释】

1.马德俭:名不详,字德裕,唐代诗人。

2.两苏:指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马德俭同为文人。

3.矍铄翁:形容老人精力旺盛,气宇轩昂。

4.门巷偶邻:偶然在邻居家遇到。

5.三径竹:竹林小径。

6.铜柱:用铜铸成柱形的权标,象征功名成就。

7.扁舟:小船。

8.螺子江:位于今四川乐山市境内的一条江流,因江中多螺壳而得名。

9.抟翮:展翅高飞。翮,鸟张开的翅膀。

【赏析】

《和马德俭韵》是一首酬答诗。酬答诗的特点是“主客相得”,作者对马德俭表示敬意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看法。

首联:“两苏共赋灵芝句,知是君家矍铄翁。”苏轼兄弟二人曾一起赋过“芝兰生于幽谷”之句,可见他们的友情深厚。马德俭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才华横溢,年富力强,因此被人们称为“矍铄翁”。

颔联:“门巷偶邻三径竹,功名当柱五溪铜。”马德俭的门巷旁边有条小溪,而这条小溪又恰似三条小路交错在一起,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同时,马德俭的名声大振,他的名字就像那根支撑着五溪大山的铜柱一样高大。

颈联:“似闻四海尘初静,犹恐扁舟兴未穷。”“四海”即天下,这里指整个国家或社会。“扁舟”是指小舟,借指诗人自己。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听说天下的战乱已经平息,但是诗人却担心自己的仕途之路还没有走完。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并没有满足,他仍然渴望能够继续为国家效力。

尾联:“螺子江边无久滞,亦宜抟翮上晴空。”螺子江边的美景让人陶醉。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去追求更高的理想。这里的“抟翮”是指展翅高飞,而“上晴空”则意味着追求光明的未来。

这首诗通过酬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马德俭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人生、功名的看法。它既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默契,也表达了他们对各自所处时代的思考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