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不喜折腰趋,宁作腰笏何易于。
劝农使者鄙丈夫,少年新进安识渠。
下马怒颊虬奋须,指挥星火飞文符。
詈辞愧语每不无,诸公止欲求荐书。
椎斫肌骨寻膏腴,公为一笑怜其愚。
熙朝成法字已孚,坚如金石莫可无。
鞭且勿施安用蒲,三年竟亦无逃逋。
吏民遮道相欢呼,生立丛祠傍佛区。
想当逸气吞江湖,与人恢疏无怨吁。
临邛小子傲乡闾,方乘朱轮呵道衢。
公归西山结茅庐,丹崖绝壁巉空虚。
谁能负弩当道隅,终日与尔为前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送骆
  
渊明不喜折腰趋,宁作腰笏何易于。
  
劝农使者鄙丈夫,少年新进安识渠。
  
下马怒颊虬奋须,指挥星火飞文符。
  
詈辞愧语每不无,诸公止欲求荐书。
  
椎斫肌骨寻膏腴,公为一笑怜其愚。
  
熙朝成法字已孚,坚如金石莫可无。
  
鞭且勿施安用蒲,三年竟亦无逃逋。
  
吏民遮道相欢呼,生立丛祠傍佛区。
  
想当逸气吞江湖,与人恢疏无怨吁。
  
临邛小子傲乡闾,方乘朱轮呵道衢。
  
公归西山结茅庐,丹崖绝壁巉空虚。
  
谁能负弩当道隅,终日与尔为前驱。
注释:
- 渊明:指陶渊明,这里指作者自己。
 - 折腰:弯曲身体,表示屈服。
 - 腰笏(hù):古代官员的佩饰,用以象征地位。
 - 腰笏何易于:意为腰笏象征着地位,不容易得到。
 - 劝农使者:负责劝导农民耕作的官位。
 - 鄙丈夫:鄙视那些只知道做官的人。
 - 虬(qiú):龙蛇之类,这里比喻人的胡须。
 - 星火:比喻迅速行动。
 - 詈辞(lì cí):责骂的话语。
 - 愧语:惭愧的话。
 - 诸公:这里泛指同僚或上级官员。
 - 勖(xù):努力的意思。
 - 锥斫(zhuó):用锥子刺。
 - 膏腴:肥沃的土地。
 - 公:指作者自己。
 - 逸气:豪迈的气质。
 - 乡闾(xiāng lǘ):乡里和邻居。
 - 临邛小子:指作者在唐朝时的朋友王建,当时担任临邛县令。
 - 方乘朱轮:正赶上他乘坐红色的车。朱轮指的是高级官员的车驾。
 - 丹崖:红色的山崖。
 - 巉(chán)空虚:形容地势险峻。
 - 谁:疑问词。
 - 负弩(nǔ):背负弓箭。
 - 鞭且勿施:不要施加鞭打。
 - 三年:三年后。
 - 吏民:官吏和百姓。
 - 喧哗(huī huá):喧闹。
 - 生立:活着建立。
 - 丛祠:众多祠堂。
 - 逍遥:自在、不受拘束的样子。
 - 豁达洒脱:心胸开阔,不拘小节。
 - 逸气:豪迈的气概。
 - 恢疏:宽容大度。
 - 怨吁(yù):抱怨和叹气。
 - 临邛:地名,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
 - 小子:年轻人。
 - 乘朱轮:乘坐红色的车子,指做官。
 - 丹崖绝壁:红色的山崖陡峭的山峰。
 - 巉空虚:形容山势险峻。
 - 负弩:背弓。
 - 三载:三年的时间。
 - 逃逋(bū):逃避官府的追捕。
 - 吏民:官吏和百姓。
 - 呼(hū):叫喊,呼喊。
 - 生立:活着建立。
 - 丛祠:众多祠堂。
 - 方:刚才。
 - 丹崖绝壁巉空虚:形容山势险峻。
 - 谁:疑问词,谁能做到?
 - 负弩:背着弓箭。
 - 道隅:道路的角落。
 - 前驱:前面开路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任秘书省正字期间所作,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诗人已经离京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职,临行之前,写下了这封告别信。诗人以“渊明”自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整首诗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不羁的个性,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