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茫茫悲欲泣,人生岂能无缓急。
晨炊米尽抱衾裯,富儿操金森壁立。
纵横文字对空虚,肝膈不同如燥湿。
寒乡眼界太褊迫,名誉才高憎怨集。
诵书把盏九河悬,虽我亦惊追莫及。
风雷会送横海鳣,跃上禹门过千级。
奈何自比辙中鲋,商歌感慨行人揖。
鲋鱼不愿决西江,李侯所须惟粟粒。
肯捐一滴活波臣,客真义动修蛇蛰。
得金遣客曾莫留,索我和篇何汲汲。
孤竹之管空桑琴,已矣今人听不入。

【注释】

过客:指诗人的友人。达之金者:指李德裕之子李宗闵。《新唐书》说他“好大言,喜为怪事,人皆畏恶之。”金:指钱财。鲋鱼(fù yú):一种小鱼,生活在水中。乞水:求水而不得。急诗:急于写诗求救。谨次韵:《新唐书》载,李宗闵在甘露事变中被贬为连州长史,途中遇盗,李德裕派使者将他接回长安,并赠以财物。此诗即为此而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七绝。作者以《庄子•外物篇》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来影射当时的政治现实。故事讲的是:庄子到南方去游历,看到一条河里的鲫鱼,它因为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就跃出水面,化成一条大鲤鱼。庄子觉得这条鲤鱼很可笑,便用弹弓把这条鲤鱼打到了陆地上。鲫鱼对庄子说:“我本来生活在泥塘里,现在你把我打到陆地上来,使我不能再回到泥塘里去了。我宁愿死了,也不愿再活着受你的摆布!”于是庄子又弹起弹弓,将鱼打死了。这则故事,后来成为成语,用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这首诗就是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中通过描写李宗闵和其友人之间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李宗闵因遭权臣的陷害而被贬谪,他的朋友却送他财物,使他得以继续留在长安。对此,李宗闵感到不安和愤慨,他向朋友诉说了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之情。然而,他的朋友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生活已经够好的了,还应该满足。这种态度使李宗闵感到失望和痛苦。因此,当李宗闵遇到危险时,他的朋友却不肯伸出援手相救。这就使得李宗闵深感自己的不幸,同时也对那些贪得无厌、不知恩义的人更加厌恶。

这首诗采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良知的追求。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例如,他用“涸辙之鲋”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用“富儿操金森壁立”来形容权贵们的奢侈生活;用“肝膈不同如燥湿”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差异;用“寒乡眼界太褊迫”来形容人们视野狭窄、思想保守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