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清明过,溪山晴霁初。
出游偕妇子,相识半樵渔。
稼穑归宁遂,经纶计已疏。
渊明至穷约,三径亦吾庐。
【注释】
龙华山寺:位于浙江绍兴市,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隐居。
时节:时间。
清明过:清明节过后。
溪山:指山水景色。
晴霁:天气放晴,阳光明媚。
出游:外出游玩。
偕妇子:带着妻子儿女。
樵渔:砍柴捕鱼的人。
稼穑:耕种和收获。
遂:顺顺利利。
经纶:治理国家事务。
三径:指庭院中三条小路。
【译文】
春天的时节刚过清明节,溪边的山水刚刚晴朗。
我与妻儿一起出去游玩,认识了许多樵夫和渔人。
耕种和收获的事都处理完了,国家的事务已经安排得妥当。
陶渊明穷困潦倒时,也住在那三间简陋的茅屋之中。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罢官归乡之后,在龙华山寺寓居期间。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写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之情。
首句“时节清明过”,点出了时间——清明节过后,这是春天里一个十分美好的时刻,人们往往喜欢在这个时候去踏青赏春,诗人也是如此,他与家人一同出游,游览着美丽的自然风景。
第二句“出游偕妇子”,“出游”二字表明了他当时的心情,是愉快的、放松的、甚至是有点惬意的;而“妻离子散”则说明他此时是孤独寂寞的。这句中的“妇子”,即妻子和孩子,他们陪同着他,这既显示了他们对他的支持、关心,又表现出他的孤寂。
第三句“相识半樵渔”,这里的“渔”字,不仅指的是那些靠打鱼为生的人们,更含有泛指渔民的意思。因为渔民们常常上山砍柴,所以诗人便结识了许多这样的朋友。这一句中“相识”两个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这种生活的热爱。
第四句“稼穑归宁遂”,这里的“稼穑”是指耕种收割,而“宁”则是安定、顺利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辛苦劳作,终于可以回家过安定的生活了,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心情。
第五句“经纶计已疏”,这里用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国家大事都已安排好,不再需要自己操心了。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认识与把握。
第六句“渊明至穷约”,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生活清苦,但精神却非常高尚,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这也表现了自己对于清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三径亦吾庐”,借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虽身处简陋环境,但心安理得,享受着简朴生活的心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