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居士月城翁,曾习禅那问色空。
卓荦想超文字外,低徊却寄语言中。
真心妙道终无二,末学殊方自不同。
此理世间多未悟,因君往往叹西风。

寄无为军张居士

南阳居士月城翁,曾习禅那问色空。

卓荦想超文字外,低徊却寄语言中。

真心妙道终无二,末学殊方自不同。

此理世间多未悟,因君往往叹西风。

注释:

  1. 南阳居士月城翁:诗人以南阳的居士(僧人)和月城的张居士相称。
  2. 曾习禅那问色空:曾经学习过禅宗的教义,询问关于色(物质)与空(虚空)的问题。
  3. 卓荦想超文字外:高超的思想和境界超越了文字的描述之外。
  4. 低徊却寄语言中:虽然有所留恋,但终究还是寄托在语言之中。
  5. 真心妙道终无二,末学殊方自不同:真正的真理和智慧是不变的,而不同的学问和方法也各有特色。
  6. 此理世间多未悟,因君往往叹西风:这种道理在世间有很多人都没有理解,因为您常常感叹着西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向一位名为张居士的人表达敬意和友谊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禅宗思想、人生哲学以及友情的赞美和思考。以下是逐句的详细解读:

第一句“南阳居士月城翁”,诗人称呼对方为“居士”和“月城翁”,这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和亲近感。同时,“南阳居士”可能意味着这位张居士来自南阳这个地方,也可能指他是一位有学问的居士。

第二句“曾习禅那问色空”,表明对方曾经学习过禅宗的教义,并对“色”(物质世界)和“空”(虚空或非物质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超越文字的限制,所以这里的“曾习禅那问色空”反映了他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追求。

第三句“卓荦想超文字外”,进一步表达了对方思想的高远和卓越。他的想法超越了文字的描述能力,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里的“卓荦”形容其思想的卓越和独特,而“文字外”则强调了他对知识的追求超越了传统的书面文字。

第四句“低徊却寄语言中”,则转向了对语言和文字的关注。尽管对方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文字的描述,但他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里的“低徊”意味着徘徊和犹豫,暗示了语言和文字的局限性。

第五句“真心妙道终无二”,强调了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里的“真心”指的是真诚的内心,而“妙道”则是指深刻的真理。

第六句“末学殊方自不同”,则转向了对其他学问和方法的看法。诗人认为不同的学问和方法是各自的独特之处,它们各有特色,不可简单比较。这里的“殊方”指的是各种不同的方法或学问。

第七句“此理世间多未悟”,总结了整首诗歌的主题:许多人在生活中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到这个道理,而诗人的朋友通过他们的友谊和对话,常常能让人感叹自然的变化,比如秋风。

这首诗通过赞美友人的才华和思想,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