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译文:
缺月的夜晚,昏黄的月光下漏壶滴水声未停歇,一盏油灯闪烁不定照着秋日寒冷的床铺。
身患重病的人最易感受秋风露水的凉意,夜深人静时,归家的梦境中山水景色却显得遥远无边。
在岁末时节感慨时光飞逝,慷慨激昂地歌唱;清晨起身观看天地间一片萧瑟,颜色凄凉。
蝉鸣声扰乱了行人们的听觉,而身边那棵疏桐树的树叶也渐渐由绿转黄。
注释:
- 缺月昏昏:指月亮不完整,天色昏暗。
- 漏未央:漏壶中的水滴声尚未停歇。
- 灯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
- 秋床:秋天的床铺。
- 病身:身体有病。
- 风露早:指因生病而感受到的早晨的凉气和露水,暗示疾病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 山水长:形容梦中山水之景漫长、遥远。
- 岁时:指岁月,这里特指岁末。
- 歌慷慨:用歌声表达豪迈之情。
- 天地色:指天地间的颜色,此处用以比喻世态炎凉。
- 鸣蝉:知了鸣叫。
- 疏桐叶半黄:疏桐(梧桐)叶子由绿变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写于诗人任县尉期间。诗中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
首联“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夜旅行的画面。诗人通过描写漏壶滴水声、油灯闪烁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宁静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旅途之中。同时,“秋床”一词更是点明了季节和环境,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具体。
颔联“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则转入抒情部分。诗人自比为病患之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尤其是早晨的凉意和远处山水的遥远。这不仅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表达了他对故乡与过往时光的怀念和思念。
颈联“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在这里,“岁月”象征着时光流逝,而诗人对此既感慨万千又难以把握。他站起身来看到周围的环境变得凄凉,从而引发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思考。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还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层次理解。
尾联“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则以自然界的景物作为背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蝉鸣声扰人视听,而诗人却在此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特别是那半黄的疏桐叶,更是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它不仅记录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思,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