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颙宅作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坡。
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

【赏析】

此诗为题序,记述诗人与道原同游西庄宝乘,周颙宅作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坡。诗人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感慨良多。

首联写诗人与道原同游西庄,“遂”字点明两人结伴而来。“宝乘”,即《南史》卷二五载“宋武帝起冶亭,临江有宝乘寺,后更名曰南州寺。”《舆地志》卷四一:“宝乘寺在丹阳郡句容县北十里余。《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诣瓦官寺(今南京栖霞寺)讲经,有大檀树,枝柯扶疏,众僧请恺之画以为像……顾长康于时所画既成……恺之乃取象朱光焉,遂于其旁立七佛。见者云:‘一像非常人也,但观其坐处,如人无相,是菩萨也。’”此指诗人与道原游览宝乘寺。颔联写周颙宅作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坡。“阿兰若”,梵语Alankara的音译。意译就是“空”、“清净”。佛教语,指修行者居住的地方或修行场所。汉末以来,阿兰若常作为寺庙的名称。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沙门释道安、释支谦、释昙济等,并游方外,寄止禅室。故其名号,多以阿兰若为号。”唐白居易《香山寺赠韦少府》诗:“香山寺里逢阿兰若,白屋何须问卜邻?”元汤式《水仙子·咏月》:“我则怕那明月儿,他只认阿兰若。”此诗中“宝乘”当是指“阿兰若”。“娄约身”,即娄宿,二十八宿之一。“窣堵坡”,梵语Sthavilasīputra的音译。意译就是“塔”。这里指娄宿的塔。

颈联写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隐侯孙”,即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曾祖父司马孚。司马孚曾任司空、尚书令等职,封高密侯。“孙”,指司马孚的曾孙,即诗人的曾祖。“烟萝”,本指烟雾缭绕的样子,这里指树木繁盛的山林。此联谓今日隐侯孙也老了,偶然寻觅旧迹到了烟萝之中。

尾联写感慨良多。“阿兰若”是佛教语,指修行者居所。而“宝乘”又是佛教语中的“净土”。此处将二者连用,表明诗人对隐居之地的向往和赞美。“烟萝”,指茂密的树林。“烟萝”又指松柏之林,常用以比喻隐士所处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