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里。
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
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鲂鲤。
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
天涯一杯饭,夙昔相逢喜。
谈辞足诗书,篇咏又清泚。
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
日月未渠央,如何弃予死。
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
悲哉四明山,此士今已矣。

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里。

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

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鲂鲤。

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

天涯一杯饭,夙昔相逢喜。

谈辞足诗书,篇咏又清泚。

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

日月未渠央,如何弃予死。

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

悲哉四明山,此士今已矣。

【注释】 杜醇(?—710年),字子美,余姚(浙江)人,唐代诗人。开元(公元713—741年)中举进士第,授校书郎,调左拾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直言进谏遭忌被贬为道州刺史,后改任连州刺史。大历(公元766—779年)中,迁检校祠部员外郎、湖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以病告归,终老江州。存诗四百余首,其诗平浅明快,流畅素雅,绝句尤工佳丽。有《杜少陵集》。

【译文】

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村。

隐居不追求名利,耕田种地有妻子儿女。

手持藜杖放养鸡鸭,用竹筒钓鱼捕捞鳊鱼。

每年春秋两季买些酒回来,家中也不缺乏美味佳肴。

在天涯边远之地买些饭食,以前与朋友相聚时感到高兴。

谈吐文雅可以写诗作文,篇篇诗歌又清新可喜。

去都城询问越地的客人情况,他们平安的消息常在耳边。

岁月如水流逝得太快,你为何要离开我而死呢?

古代诗歌久已凋零,爱好读书的人少为自己打算。

可悲啊四明山啊,你这个贤能之士如今已经不在了。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追忆与友人交往的愉快情景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来表现友情之深厚,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哀悼。

“杜生四五十”,点出与杜生相识的年代。当时杜生四十多岁,是位孝子,“孝友”是当时人们称赞他的主要方面。“孝友称乡里”,说明他在乡里是个有名的好人。

“隐约不外求”,表明杜生为人高洁,不求荣华富贵,不图功名利禄。“耕桑有妻子”,说明他有家室,能够安于家庭生活,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两句是说,他虽然不求名闻利达,却能够安贫乐道,过着平静恬淡的生活。

“藜杖牧鸡豚”,意思是手执藜杖放养家禽。杜甫曾作《秋述》诗:“渔阳鼙鼓动地来,淮阴小子安所营?长者不事锄与陇,老大徒伤少年场。”这里用典暗指自己处境艰难,但仍然能过平淡的生活。《筠简赋得钓》诗云:“吾衰竟谁语?唯向筠筒钓鲂鲤。”也说明自己虽然贫困,但仍能自食其力,过着清静的生活。

“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意思是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要买些酒回家,家里也不缺乏美味佳肴。杜甫一生贫困潦倒,经常缺吃少穿,但他仍能节衣缩食,把有限的收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上。“亦不乏甘旨”,说明他尽管生活困难,但还能够做到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上,使家里不至于穷困到极点。这也体现了他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杜甫生活在唐玄宗末年至肃宗初年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杜甫在这段时间内,一方面关心国事,另一方面又关心人民疾苦,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他曾经写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苦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杜甫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种忧患意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春望》、《登楼》、《哀江头》等诗,都是反映他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杜甫的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他的诗歌创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杜甫的这种思想境界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这也是他诗歌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杜甫一生坎坷不平。他早年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洛阳,后来投奔肃宗即位的灵武政权,最后在途中因病逝世。他一生中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但始终不改初衷,关心国家大事,为人民疾苦而忧虑。他的这种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他诗歌艺术上的重要特色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