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百山间,文脊尤奇峰。
拔出飞鸟上,图画难为容。
闻昔有幽人,扪萝追赤松。
遗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
人去邈不反,洞壑空藏龙。
侧行苍崖烟,俯仰求灵踪。
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
安能久尘土,倾倒相迎逢。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描述了作者游历文脊山时的所见所感。

我们来看第一句“宣城百山间,文脊尤奇峰”,这是对文脊山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描述。宣城是一个地名,位于安徽省南部,这里的山峰众多,而文脊山则是其中的一座奇峰。这句诗通过“宣城”一词,引出下文的游历经历,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文脊尤奇峰”也强调了文脊山的独特之处,使其在众多山峰中脱颖而出。

第二句“拔出飞鸟上,图画难为容”,这两句诗描述了文脊山的自然美景。它高耸入云,仿佛从鸟儿的飞翔中拔地而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它也如同一幅精美的图画,让人叹为观止。这句诗通过对文脊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闻昔有幽人,扪萝追赤松”,这两句诗转向了诗人自身的感受。诗人回忆起过去有人追寻赤松的经历,这种寻找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寻。这句诗也与前两句形成了呼应,共同构成了诗人对文脊山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则更加具体地描述了诗人在文脊山上的体验。如“遗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诗人感叹于文脊山古老的建筑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气息和历史的痕迹。同时,“孤坐鹿裘重”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将“孤独”与“鹿裘”(一种古代文人常穿的服饰)联系在一起,既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感慨。

再往后,“人去邈不反,洞壑空藏龙”,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文脊山的神秘和壮丽。诗人想象着曾经有人在此生活,但现在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山中的洞穴和深壑依然保留着古人的气息。这句诗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文脊山的古老和独特。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的感慨和期待。“侧行苍崖烟,俯仰求灵踪”,“侧行”和“俯仰”分别形容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的视角和感受,既形象又生动。而“求灵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寻找灵感和答案的渴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文脊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思考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