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
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
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
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添。
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
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
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
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
游氛荡无馀,琐细得尽觇。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铓铦。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
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
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
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
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
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
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
当时备巡游,今不在缃缣。
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
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
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

翻译:《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

楚地越地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
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
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
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添。
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
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
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
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
游氛荡无馀,琐细得尽觇。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铓铦。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
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
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
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
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
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
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
当时备巡游,今不在缃缣。
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
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
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

解析: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一次舟中游览九华山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1.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 描述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用“楚”和“越”来比喻九华山的广阔与雄奇。
  • “兼”,意味着不仅。
  1.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
  • 形容九华山山峰如盘状,根基虽然粗壮,但末端却纤细柔和。
  • 这里的“巨壮”与“修纤”形成对比,展现了九华山不同的景观美。
  1. 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
  • 表示从山下到山顶有相当的距离,需要侧身勇敢地向前展望。
  • 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1. 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
  • 形容烟雾缭绕的景象,以及青峰在烟岚中的缥缈身影。
  • “青尖”可能指的是九华山上的某个山峰,形象生动。
  1. 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添:
  • 随着行进,九华山逐渐逼近,所见之处也更加丰富。
  • 表达了诗人对美景逐渐接近的喜悦和兴奋。
  1. 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
  • 描述九华山的精神风貌(如雄伟、庄严、高远等)逐渐展现出来,而气象则显得平和、宁静。
  • “亹亹”意为精神充沛的样子,“渐渐”指渐进、展开。
  1.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
  • 描述了诗人卸下船席,靠近岸边的情景,同时移船靠近苍翠的芦苇。
  • 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亲近和欣赏。
  1. 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 坐在船上观察周围景色直到日落,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 “晷刻淹”意为时间过得很慢,体现了诗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中的时间感。
  1. 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
  • 形容江水清澈透明,周围的景物都变得宁静。
  • “恬”意为平静、安详。
  1. 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
  • 用九个女子的头发像发髻一样排列成“九女鬟”,形容山峰众多且密集。
  • “镜奁”指镜子,这里借代山峰,形象生动。
  1. 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
  • 描述了从睡梦中醒来时,看到初升的太阳和月亮一同消失在地平线上的景象。
  • “暹”意为太阳初升的样子。
  1. 游氛荡无馀,琐细得尽觇:
  • 表示游览的氛围已经消散殆尽,剩下的只有细微之处值得一看。
  • “觇”意为观看、审视。
  1.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铓铦:
  • 形容山峰直插云端,山体如同翠绿色的旗帜一般直挺。
  • “芒铦”意为锋利、锐利。
  1.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 用“冢木”指代山石,说山石上覆盖着绿色的苔藓;“紫髯”指树木上的紫色树皮,形象生动。
  • 描绘了山石和树木的色彩和形态。
  1. 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
  • 表示事物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神明也不能预测一切变化。
  • “占”意为推测、判断。
  1. 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
  • 表达了诗人想要在此长久居住的愿望。
  • “餍”意为满足、饱足。
  1. 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
  • 感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英明统治。
  • “黄屋”指帝王的车驾,这里借代皇帝。
  • “衡灊”指衡山和灊山,这里借代九华山。
  1. 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
  • 表达了九华山是帝王游乐之地,其他地方无法与之媲美。
  • “廉”意为清廉、简朴。
  1. 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
  • 怀疑九华山的神物已经被世人遗忘或忽视。
  • “二后”指两位帝王,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 “神物”指九华山的神祇或灵异现象。
  1. 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
  • 表示九华山被云雾笼罩,不愿意让人登上它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 “昏憸”意为昏庸、糊涂。
  1.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
  • 认为九华山是为了避讳帝王的尊号才被隐藏起来的。
  • “褒封”指帝王的封号或荣誉。
  • “谦”意为谦逊、低调。
  1. 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
  • 猜测可能是古代的史书记载或遗失的简牍中有关于九华山的描述。
  • “简”指竹简,“签”指简牍。
  • 这暗示了九华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当时备巡游,今不在缃缣:
  • 回忆过去皇帝曾经巡视九华山的场景。
  • “缃缣”指古代书籍用的颜色名,这里泛指古代的书籍或文献。
  • 表示现在不再有这种盛况。
  1. 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
  • 提到了终南山和泰山作为九华山的自然景观象征。
  • “秦之望”指终南山,“鲁所詹”指泰山。
  • 表达了对这两种山脉的尊敬和仰慕。
  1. 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
  • 描述了帝王在九华山进行祭祀的场景。
  • “天王”指帝王。
  • “秩祭”指帝王的祭祀活动。
  • “俎豆罗醯盐”指帝王在祭祀中使用的各种礼器和调味品。
  1. 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
  • 如果皇帝能够给百姓带来恩泽,那九华山也将得到庇护。
  • “沾”意为沾润、受益。
  • 强调了九华山对于民众的重要性以及帝王恩泽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