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馀。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
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
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杭州修广师法喜堂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馀。

译文:

佛家的方法与世俗不同,洗涤一切杂念追求内心的清净。

以佛法为师心,不被外物所累,内心自然宁静自在。

在法喜堂内静坐修行,身心得到净化和提升,心灵得到安宁和满足。

诗中的“法喜”,指的是修行者在佛法的引领下,通过修行获得的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享受,更是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注释:

  1. 浮屠之法与世殊:浮屠,即佛教。法,指佛教的教义或修行方法。殊,不同。这里是指佛教的方法和世俗的方法不同。
  2. 洗涤万事求空虚:洗涤,指清除心中的杂念和烦恼。空,佛教中的“空”有多重含义,其中之一是指超越物质世界,达到心灵的清净。这里的“空虚”是说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清净和超脱。
  3.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馀:师心,以佛法为师、以心为师,意为以佛法为指导。不以物为羁绊,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一堂(一间屋子),在这里指修行的地方。收身,收敛身心,专注于修行。自有馀(足够),意指修行达到了足够的境界,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宁静。
  4.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堂阴,指法喜堂内的光线。双嵽嵲(jiāo),指两座高大的山峰并排而立。石脚,指山脚或石头的底部。立竹青扶疏,指竹子直立生长,枝叶茂盛。这里可能描绘了法喜堂内的环境景观,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又有翠绿的竹子。
  5.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一来(一次),指修行者在法喜堂内修行时的感受。已觉,已经感受到。肝胆豁,指心胸开阔,无所畏惧。况乃(何况),更况之,指进一步的感受或体会。宴坐,指安静地坐着。穷朝晡(bó),指一整天的时间。这里可能是描述修行者在法喜堂内修行时的内心感受,通过修行,心胸变得开阔,无所畏惧,可以安然度过一整天的时间。
  6.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忆初(回忆当初),指回顾过去的经历。救时,指挽救时代或拯救社会。勇自许(勇敢地自我期许),指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或拯救社会。壮大看俗(观察世俗),指观察周围的环境或人们的行为。尤崎岖(尤其困难曲折),指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的过程。这里的“尤”字可能是用来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曲折的过程后,仍然保持着勇敢和自信的态度。
  7. 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丰车肥马(指华丽的车辆和马匹),载豪杰(携带着英雄豪杰),指拥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少得志愿(很少实现自己的志愿),指很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多忧虞(经常忧虑),指经常担忧和不安。这里的“忧虞”可能是用来形容因为拥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而带来的责任和压力。
  8.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始知(终于知道),指最终明白了一些事情的道理。进(前进)退(后退),指向前和向后的方向或行动。各有理(各自有道理),指每个方向或行动都有其合理性和道理。造次(仓促之时),指匆忙或紧张的时刻。未可(不可以)分贤愚(区分贤能和愚蠢),指不应该简单地将人分为贤能和愚蠢两类。这里的“贤愚”可能是用来形容人的不同品质和特点。
    赏析:
    这首诗以法喜堂为主题,描述了修行者在法喜堂内通过修行达到心灵清净和平和的状态。通过对法喜堂内外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的心境和感悟。同时,诗歌也反映了修行者对于世俗纷扰的看法和态度。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