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宫凭风回,两岸闻钟声。
百里见秋毫,搆云有高营。
化城若化出,仰攀日月行。
俯视大江奔,众山遥相迎。
大江蟠㠌根,旋流自成浪。
却略罗翠屏,秀色各异状。
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汉上。
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回向。
惜哉不得往,侧坐渺难望。
拥掩难恕宥,意欲铲叠嶂。
登临独无语,一望一怊怅。
忽忆少年时,孤屿坐题诗。
空怀焉能果,唯有故人知。
【注释】
①曾宫:即化城。②回:旋转。③钟声:梵语,梵音译为钟声。④秋毫:比喻极小的物体。⑤搆(gòu):建筑,营建。⑥化城若化出:化城像化成一样从天而降。⑦仰攀日月行:仰头仰望日月运行。⑧俯视大江奔:俯身观看江河奔流。⑨众山遥相迎:远处的山峰与诗人遥遥相对。⑩蟠㠌(qiào)根:盘绕的山根。⑪楞伽海:佛教语,即楞严经中所说的大海。⑫迥(jiǒng)出霄汉:远远地耸立于云霄之上。⑬不死庭:佛家语,不生不死的境界。⑭天龙:指佛教中的天龙八部。⑮侧坐:斜倚着坐着。⑯渺难望:形容遥远难见。⑰拥掩:环绕遮蔽。⑱意欲铲叠嶂:想铲平重重的山岭。⑲登临:登上高处。⑳怊怅(chāo zhuàng):怅惘失意的样子。㉑孤屿:孤立的岛屿。
【赏析】
《化城阁》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站在阁上眺望远方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情怀。
诗的开头四句写登楼时所见之景。诗人在阁上远眺,只见两江之间,风帆如梭,船橹轻荡;两岸寺庙,钟声不绝,令人心旷神怡。
五、六两句,诗人描绘出一幅百里秋毫图,表现了大自然之美。接着又用“搆云”二字,将云雾缥缈的景象勾勒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后四句则写诗人登阁所感。他抬头仰望,只见日月星辰皆在眼前;俯首俯瞰,只见江水奔腾不息,群山高耸入云。这些自然景色,都使他感到惊叹不已。然而,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却有一位故人隐居其中,无法与之相聚。诗人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因此只能斜倚着身子,望着江水奔流而去,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
最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祝福。他回忆起少年时期曾在岛上题诗一首,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如今,虽然已经失去了这位故人,但诗人仍然怀着一颗怀念之心,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与他相见。同时,他也祝愿那位故人能永远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成为一位真正的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