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诗句逐句释义:
- 云之祁祁:描述云朵浓密而广泛地覆盖天空,给人一种壮观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 或雨于渊:雨水有时落在深深的水域中,暗示自然界的多变和不预测性。
- 苗之翘翘:指幼嫩的禾苗挺拔向上,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 或槁于田:农作物有时因干旱或灾害而枯萎,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 岂不自我:反问句表达一种自省,是否我们自己的失误导致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
- 荟兮其隮: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交错覆盖。
- 其在西郊:指明了位置,西郊是古人对城市西部郊外的称呼,这里可能指一个开阔的地方。
- 匪我为之:不是人为造成的,表达了一种自然的、不受人力干预的状态。
- 我歌且谣:通过唱歌来抒发情感,可能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
- 维以育德:通过这样的自然景象来培养和滋养德行,强调了自然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译文注释: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通过对云、雨、植物等元素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自然美和生命力。同时,诗中的反问句式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自然界的变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作品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诗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自然象征意义,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评析写作背景:
《云之祁祁答董传》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正经历着政治和社会的剧烈变革。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作品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紧密相关,通过对自然的描写,王安石表达了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对生命力量的敬畏。
虽然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直接地观察和改变自然,但王安石通过这首诗传达的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