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晋高士,从官非所好。
当时令彭泽,为米聊寄傲。
公田三百亩,一稔足炊䤖。
明年春二月,农以仲春告。
为言当举趾,西畴雨如膏。
雨后春日迟,不寒亦不暴。
欣欣木争荣,民析肯居隩。
感此万物时,吾年迫衰眊。
馀生复几许,遑遑近颠倒。
翩然赋归去,岂为折腰躁。
兄也今渊明,强盛当远到。
学问穷古始,文章配盘诰。
十年宰两邑,五月政三报。
去冬得兄书,怜我加慰劳。
仁言暖于帛,失喜至舞蹈。
其间何所云,作亭县之奥。
为农榜告春,此意在劝导。
我欲求子诗,并以示倪耄。
春作苟尽力,秋成可无祷。
先当起疲瘵,次用振凋耗。
别来忽九载,触绪增恋嫪。
塞命敢不勉,一笑一杯犒。

《告春亭诗》是一首五言律诗,由江宁令荀晋仲所作。全诗共8句,每句7字,押韵平仄相间,音韵优美。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段:渊明晋高士,从官非所好

  • 注释:这里的“渊明”指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的高洁品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风貌被后人所称颂。而“晋高士”则是指晋代的高洁之人。
  • 赏析:首句通过提及陶渊明来引出下文的叙述,暗示了诗歌的主题——赞美陶渊明的高尚品格。

第二段:当时令彭泽,为米聊寄傲

  • 注释:彭泽县在今天的江西省境内,陶渊明曾在此担任过小官。他因不满官场上的腐败和虚伪,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这里“为米”指陶渊明因贫困而卖米以维持生计;“聊寄傲”则表示陶渊明在贫苦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傲骨和独立人格。
  • 赏析:此段通过描绘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坚守道德操守,不为金钱所动的坚贞品格。

第三段:公田三百亩,一稔足炊䤖

  • 注释:“公田”指的是国家所有的土地,“三百亩”是具体的数字。“一稔”即一年中的收成。“䤖”是一个动词,意为用火烤或蒸煮。这句诗描述了农民耕作的成果——他们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吃。
  • 赏析:此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辛勤劳作、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第四段:明年春二月,农以仲春告

  • 注释:农历二月被称为“仲春”,是春天的第二个月,此时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生长。“农以仲春告”即指农民们在春天来临之际开始耕作。
  • 赏析:此段描写了春季的到来和农民们忙碌的农耕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第五段:为言当举趾,西畴雨如膏

  • 注释:“举趾”指踏出脚步的意思;“西畴”指西边的土地;“雨如膏”形容春雨滋润如同涂上油脂一样。这句诗描绘了春雨绵绵的景象以及农民们的丰收希望。
  • 赏析:此段通过对春雨和丰收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第六段:雨后春日迟,不寒亦不暴

  • 注释:春天的雨水让天气变得不那么寒冷,也不过于酷热。“迟”意味着时间过得较慢。
  • 赏析:此段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气候特点,强调了春天的宜人气候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感受。

第七段:欣欣木争荣,民析肯居隩

  • 注释:“欣欣”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析”在这里可能是指分散、离散;“隩”指幽深的地方。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草木繁茂的景象,同时反映了人们对家园安居乐业的向往。
  • 赏析:此段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八段:感此万物时,吾年迫衰眊

  • 注释:“感此”指感叹这美好的时光;“万物时”指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吾年迫衰眊”则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渐衰的无奈和感慨。
  • 赏析:此段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

第九段:馀生复几许,遑遑近颠倒

  • 注释:“遑遑”形容匆忙不安的样子;“近颠倒”指接近死亡的状态。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命短暂的感叹和对未来的忧虑。
  • 赏析:此段通过描述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担忧。

第十段:翩然赋归去,岂为折腰躁

  • 注释:“翩然”形容轻盈飘逸的样子;“赋归去”指离开家乡返回故乡;“折腰躁”指屈从于权势而不自得其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生活的决心。
  • 赏析:此段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价值追求的坚持。

第十一段:兄也今渊明,强盛当远到

  • 注释:“兄也”指兄长;“渊明”即前面提到的陶渊明;“强盛”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远到”指远离家乡到远方去。这句诗表达了对兄长陶渊明身体健康、充满活力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远方生活的美好向往。
  • 赏析:此段通过对兄长陶渊明的赞美和自己对远方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第十二段:学问穷古始,文章配盘诰

  • 注释:“学问穷古始”指学问研究始于古代;“文章配盘诰”指文章写得像古代帝王的训诫一样有权威性。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和文章的高度重视,认为它们是传承文明、教化人心的重要工具。
  • 赏析:此段通过强调学问和文章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理想。

第十三段:十年宰两邑,五月政三报

  • 注释:“宰两邑”指在两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政三报”指处理政务多次得到上级的表扬。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在任职期间勤勉尽责、成绩显著的形象。
  • 赏析:此段通过对作者在任职期间的事迹进行回顾,展现了他的能力和担当。

第十四段:去冬得兄书,怜我加慰劳

  • 注释:“去冬”指去年冬天;“得兄书”指收到兄长的消息或信件;“怜我加慰劳”指兄长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收到兄长来信时的欣喜和感动。
  • 赏析:此段通过描述收到兄长来信的情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怀的氛围。

第十五段:仁言暖于帛,失喜至舞蹈

  • 注释:“仁言”指充满仁爱的言论;“帛”是一种丝织品,用来制作衣服或作为货币流通;“失喜”指非常高兴;“至舞蹈”指高兴地手舞足蹈。这句诗描述了收到兄长来信时的喜悦心情和无法抑制的情感表达。
  • 赏析:此段通过对收到兄长来信时喜悦情绪的描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和相互关怀的氛围。

第十六段:其间何所云,作亭县之奥

  • 注释:“其间”指其中;“何所云”指有什么要说的;“作亭县之奥”指建造一座亭子作为县城的中心地带。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通过建造亭子来提升城市形象的愿望。
  • 赏析:此段通过对建造亭子的设想进行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注以及推动城市发展的决心。

第十七段:为农榜告春,此意在劝导

  • 注释:“榜告春”指张贴告示告知大家春季到来;“劝导”指劝告和引导人们做好农事准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提醒人们注意春季农事的重要性并做好相应准备的意图。
  • 赏析:此段通过对春日农事的准备进行劝导,体现了作者关心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第十八段:我欲求子诗,并以示倪耄

  • 注释:“子诗”指儿子写的诗;“倪耄”指老年的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将儿子写的诗展示给老人看的愿望。
  • 赏析:此段通过对展示儿子写诗的行为进行描述,展现了家庭亲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十九段:春作苟尽力,秋成可无祷

  • 注释:“春作”指春天的农事工作;“苟尽力”指只要尽心尽力;“秋成”指秋天收获庄稼。这句诗传达了作者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态度和对于丰收的信心。
  • 赏析:“春作苟尽力,秋成可无祷”表达了作者对于农业劳动的重视和对丰收成果的期待。它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辛勤付出的尊重和对农业丰收的祈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