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古精舍,兵馀但茅茨。
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无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注释】
菩提院:寺院名。
精舍:佛寺中的讲堂。
兵馀:指战乱之后,社会动乱。
茅茨:草屋顶。
山僧老无子:山上的僧人年老没有后代(因为佛教强调“不杀生”)。
养蚕如养儿:用养儿的方式养蚕。
燕泥固可恶:燕子的粪便很恶心人。
覆巢似非宜:覆巢的鸟不宜再飞。比喻事情失败后不能重来。
两足尊:指佛教中的“菩萨”。
顶鹊安无隳:意思是说,乌鸦在头上飞不会掉下来。
兴悲:引起悲伤的意思。
浮屠规:佛教规条。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禅宗寺院环境的七绝。诗中通过写寺院环境及僧侣的生活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对僧侣们寄予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的前四句描绘的是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僧人的生活状态,“兵馀但茅茨”表明了战争过后的荒凉景象,而“我行倦午暑”,则表现了诗人行走在烈日下,感到疲惫不堪。接着,作者又写到“少憩容奴炊”,说明自己只是稍作休息就继续前进。这里的“容奴”,即仆人或家丁的意思。最后,诗人描述了山中的僧人生活,他们没有后代,只能像养蚕一样地养育自己的子孙,而“煮白茧”,即用白丝线纺织,是佛教徒的常法之一。
接下来几句,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写燕子和乌鸦的生活习性:“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燕泥”指的是燕子筑巢时留下的粪便,这里诗人形容其令人厌恶,而“覆巢”则是指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于和谐安定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以佛家的语言点明主题,“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诗人在墙壁上写下了自己的诗句,以此作为自己修行的一种规约或者提醒。在这里,“浮屠”指的是佛教,而“规”则是指法则、规章。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教义的认同以及对于修行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寺院环境及其僧侣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