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僧如竹苇,在处即成林。
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
邈哉端上人,所得趣向深。
云泉香火里,日夕长苦吟。
为我有时名,踏雪来相寻。
相寻缘底事,论诗复鸣琴。
我是折腰吏,衣带尘土侵。
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赠僧辨端》。全诗共八句,其内容如下:

南僧如竹苇,在处即成林。
——南寺的和尚,如同竹林中挺拔的竹子一样,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座森林。

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
——尽管他们离开了世俗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邈哉端上人,所得趣向深。
——远去的僧人禅师,他的修行和追求都达到了非常深远的境界。

云泉香火里,日夕长苦吟。
——他们在云雾缭绕的山泉旁,日复一日地吟诵经文。

为我有时名,踏雪来相寻。
——我时常怀念他们,甚至在大雪纷飞的季节也赶来寻找他们。

相寻缘底事,论诗复鸣琴。
——我们相见的原因是因为讨论诗歌,同时我们也喜欢弹奏音乐。

我是折腰吏,衣带尘土侵。
——我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员,我的衣物已经被尘埃污染。

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
——我该如何回报你们的教诲,只是遗憾我没有虞世南那样的金子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对一位高僧的赞美。诗中的“南僧如竹苇,在处即成林”描绘了这位僧人在寺庙中的存在感,他就像是一丛丛竹子,无论在哪里都能形成一片树林。这里的“竹苇”象征着他们的坚韧和生命力。接着,“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表达了虽然他们远离尘世,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善良和纯净。最后两句“云泉香火里,日夕长苦吟”,描绘了他们在寺庙中的修行生活,无论是在云雾缭绕的山泉旁还是日复一日地吟诵经文,都体现了他们的虔诚和修行。

整首诗充满了对僧人的敬仰和怀念。诗人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修行方式,展现了他们对佛法和修行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佛学内涵,又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