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孰为玉工,师友父兄。
他山之石,今则在我。
彼璞之弃,我责之堕。
为瑚为琏,如圭如璋。
山泽之润,邦家之光。
玉不自毁,人自丧宝。
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诗句释义
-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通过琢磨和打磨,使玉石变得完美无瑕。
- 孰为玉工,师友父兄。:谁是能雕琢玉石的艺术家?是师傅、朋友和父亲。
- 他山之石,今则在我。:别人的美玉现在变成了我手中的璞石。
- 彼璞之弃,我责之堕。:别人的无用之石被抛弃了,而我要负起责任,使其价值得以体现。
- 为瑚为琏,如圭如璋。:制作出珍贵的玉器,如珠琏(古代贵重的首饰)和圭璋(古代贵族所佩带的玉器)。
- 山泽之润,邦家之光。:自然山川的滋润,是国家的光荣。
- 玉不自毁,人自丧宝。:真正的玉不会自己破碎,而是人们失去了保护它的能力。
- 闻士称名,不离其道。:听到贤士的赞誉,就不离正道。
译文
- 琢磨和打磨,让你成为最好的人。谁是雕刻玉石的大师?是我的师傅、朋友和父亲。
- 别人的美玉现在变成了我手中的璞石,我承担起了让它发光的责任。
- 我制作的珠宝如珠琏一般珍贵,圭璋也光彩照人。
- 自然山川的滋润,是国家的光荣。真正的玉不因自己的破损而受损,人们如果失去了保护它的能力,就等于失去了宝贵的宝物。
- 听说有才能的人赞扬你,你就要保持正道。
赏析
此诗以“赠戴石玉”为引子,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赞美了人的德行和才华。诗中将“玉”作为君子品质的象征,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和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责任感,即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成果负责,不因外界因素而轻易放弃或改变。此外,诗歌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期待和维护。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德的歌颂和对责任的强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