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生于野谁所为,秋一母死遗百儿。
埋藏地下不腐烂,疑有鬼党相收持。
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馀遗。
吻惟掠卵不加破,意似留与人为饥。
去年冬温腊雪少,土脉不冻无冰凘。
春气蒸炊出地面,戢戢密若在釜糜。
老农顽愚不识事,小不扑灭大莫追。
遂令相聚成气势,来若大水无垠涯。
蓬蒿满眼幸无用,尔纵嚼尽谁尔讥。
而何存留不咀嚼,反向禾黍加伤夷。
鸱鸦啄衔各取饱,充实肠腹如撑支。
儿童跳跃仰面笑,却爱甚密嫌疏稀。
吾思万物造作始,一一尽可天理推。
四其行蹄翼不假,上既载角齿乃亏。
夫何此独出群类,既使跃跳仍令飞。
麒麟千载或一见,仁足不忍踏草萎。
凤凰偶出即为瑞,亦曰竹食梧桐栖。
彼何甚少此何众,况又口腹害不訾。
遂令思虑不可及,万目仰面号天私。

【赏析】

此诗写蝗虫的繁殖力极强。

“蝗生于野谁所为”,起句点明了题旨,指出了蝗虫的滋生繁殖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非人为所能控制。

“秋一母死遗百儿”。这是说,在秋天里,一个母蝗产完卵后,留下的卵就会孵化成百千只幼蝗,这充分说明了蝗虫繁殖力之强。

“埋藏地下不腐烂,疑有鬼党相收持”二句进一步说明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它把卵藏在地下,即使被人们发现,也不容易破坏,而且它的后代还会继续繁衍下去。

“寒禽冬饥啄地食”,这里通过对比来突出蝗虫的强大生命力。寒冬腊月,寒禽们饥饿难忍,只好去吃地面的食物,可是蝗虫却能在地下生存。

“拾掇谷种无馀遗”,这又进一步强调了蝗虫的强大生命力。它们把种子都吃掉了,地面上一粒谷种也没有留下。

“吻惟掠卵不加破,意似留与人为饥”,这是说蝗虫掠走卵时并不破坏,而是有意留着让人类吃,这更说明它们的生命力之强。

最后两句,诗人对自然界的现象作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蝗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顺应了自然规律,体现了天理。他感叹于蝗虫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感叹于人类不能控制这些自然现象的现实。

全诗采用对比、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蝗虫繁殖力强大的特点,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现象的思考和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