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无。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
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
高堂食饮岂无弃,愿从犬彘求其馀。
耳闻门閕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
喉乾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
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行次》。
译文:
饥饿者行走,雨雪不停地下,泥泞的路弯曲曲折,马倒下了,人们无法前行。居住的人没有出行,路上的行人也停下脚步,中午的时候集市关闭,不能进入空荡荡的街道。道路中独自行走的是饥饿者,他们背着席子,靠着门叫喊。高堂上的饮食难道没有丢弃的吗?他们希望跟随狗和猪去乞讨剩下的食物。听到喧闹的声音就跪拜在地,跪伏不起呼唤着仆人。喉咙干涸无声地哭泣,没有泪水。我拄着拐杖离开了这里,不知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路边的少年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话,回去后看到那些纸上的东西,又长叹一声。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饥饿者在雨天艰难行走的场景。他的境遇非常悲惨,因为雨雪不停地下,泥泞的道路弯曲曲折,使得他无法前行。他不得不背负着席子,靠着门叫喊,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然而,高堂上的食物并没有被丢弃,而是被人们享用。饥饿者对此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他渴望得到食物,但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他的呼喊声在喧闹声中显得微不足道,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同情。最终,他选择离开这个地方,不知道未来会面临什么困境。而路边的少年们则对此感到无力,因为他们无法为这个饥饿者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最后,他只能拄着拐杖离去,继续在道路上流浪。这首诗通过描绘饥饿者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