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非道,饥不苟豆羹。
有为非其心,或不脱冕行。
如何后世人,以官业其生。
鄙哉乐欺人,犹以圣自名。

【注释】

杂诗: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没有固定格律。

古人重非道:古时候的人重视的不是道德。

饥不苟豆羹:饿的时候,不会随便吃豆汤。

有为非其心:做任何事情,如果心里没有正确的目标,就是不正当的。

或不脱冕行:有的甚至不脱掉官服就出行。

如何后世人:怎么能让我们后代的人都这样呢?

以官业其生:用官职来谋生。

鄙哉乐欺人:真是卑鄙啊。

犹以圣自名:还自以为是圣人。

【赏析】

全诗共四联,每联四句,每句五字一句,共二十个字。此诗通过对比古人和后人的言行,讽刺了那些追求名利而不顾道德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正直行为的追求。

第一联“古人重非道,饥不苟豆羹”,诗人指出古时候的人重视的不是道德,而是实用主义。这里的“饥不苟豆羹”形象地说明了在饥饿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会轻易放弃道德底线。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良心和正义感。

第二联“有为非其心,或不脱冕行”,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里的“有为非其心”意味着有些人在做事情时并不真心实意,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或不脱冕行”则表明这些人即使不戴官帽,也不妨碍他们的这种行为。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

第三联“如何后世人,以官业其生”,诗人转而批评了后代人。他指出,现在有些人竟然用官职来谋生,而不是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里,诗人用了“以官业其生”这一说法,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为了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名利和地位。

第四联“鄙哉乐欺人,犹以圣自名”,诗人最后对那些自诩为圣人的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里的“鄙哉乐欺人”指的是他们表面上装得好像很高尚,但实际上却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他人。而“犹以圣自名”则表明这些人自认为很有德行,但实际上却是虚伪的。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虚伪行为的强烈反感。

这首诗通过对古人和后人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正直行为的赞美。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迷惑,做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