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农时惮烦民,听讼小棠下。
嗟今千里长,已耻问耕稼。
弹琴高堂上,欲以无为化。
杂诗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农时惮烦民,听讼小棠下。
嗟今千里长,已耻问耕稼。
弹琴高堂上,欲以无为化。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 人物背景:召公,又称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周朝初期担任重要职位,对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 象征意义:作为方伯(诸侯的领袖),召公展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其才能堪比古代圣贤。
2. 农时惮烦民,听讼小棠下
- 农时繁忙:农时节令中,农民忙于耕作,社会活动相对较少,这是需要谨慎处理政务的时候。
- 听讼地点:选择在“小棠下”进行审理案件,表明这是一个相对安静、适合处理政务的环境。
3. 嗟今千里长,已耻问耕稼
- 地理概念:千里长指的是距离遥远,可能指代的是远离家乡或国家中心的政治环境。
- 政治反思:诗人感叹自己身处偏远之地,不再有机会亲自询问耕作和收获的情况,反映出一种失落和无力感。
4. 弹琴高堂上,欲以无为化
- 文化象征:在古代中国,弹琴常常被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音乐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净化。
- 理想境界:诗人希望通过弹琴这一艺术形式来影响他人,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状态。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翻译
召公,是周初的一位杰出官员,他的才智与德行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提并论。
农忙时期,他担心繁重的民众事务会让百姓疲于奔命,因此选择在安宁的环境中审阅案件。
我身居异地,远离家乡,不再能够亲自体验耕种的快乐,这让我倍感遗憾。
在高堂之上弹奏琴曲,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达到治理国家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