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四苍莽,突然见林丘。
飞来灵鹫峰,幻出蓬莱洲。
浮图高崒嵂,石径通深幽。
生公讲经台,曾闻石点头。
剑池杳无底,修绠汲寒流。
千古诧奇传,兹事还是不。
我来秋向深,良苗匝平畴。
忧国愿年丰,一稔销百忧。

【注释】

  1. 淮梱:地名,今江苏涟水县。
  2. 领:带领,率领。
  3. 累:指苏轼,时为杭州通判。
  4. 偕:同。
  5. 游:游览。
  6. 虎丘:山名,在苏州西南,因山上有虎丘塔而得名。
  7. 淳祐庚戌: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七月二十五日。
  8. 目:一作“眸”。一作“顾”。
  9. 四苍莽:形容山林景色幽深。
  10. 灵鹫: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佛教语,意译为“佛性”或“佛身”。
  11. 幻出蓬莱洲:形容山势奇伟。蓬莱,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借指山峰。
  12. 浮图:佛教语,指寺庙。
  13. 崒嵂:高峻的样子。
  14. 生公:东晋僧人竺道生,曾于石室中讲经说法。
  15. 修绠:汲水用的长竹竿。汲,提。
  16. 寒流:冷清的水。
  17. 千古:指很久远的时代。
  18. 诧:惊奇。
  19. 良苗:好的庄稼。
  20. 国忧:国家的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淳祐九年七月十五日,诗人自淮上归里,与友人一起游览虎丘,并题诗纪游。诗中描写虎丘山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友情的喜爱,以及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感慨。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虎丘山的景色。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目四苍莽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虎丘山的雄壮气势。接着,诗人又以突然见到林丘的比喻,进一步突出了虎丘山的奇特之美。
    第三句至第八句,诗人详细描绘了虎丘山的自然景观。飞来的灵鹫峰、幻出的蓬莱洲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虎丘山的奇特风貌。此外,诗句还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使得虎丘山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描述了诗人游览虎丘山的过程。诗中通过生公讲经台、剑池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第十三句至第十八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担忧。诗中通过秋向深来、忧国愿年丰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以及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忧虑。此外,诗中的千古诧奇传、兹事还是不等表达更是引人深思,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来到虎丘山的时间是秋天,此时的虎丘山已经成熟,象征着丰收的季节。同时,诗人也在此处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能够消除百忧,过上平静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虎丘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探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