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太守性多能,儒业箕裘祖佛灯。
酒减三分留待客,草高一丈远招僧。
见成斋饭非长计,创立丛林是大乘。
好住沩山十年后,牯牛烂攒不须绳。
白沙太守性多能,儒业箕裘祖佛灯。
酒减三分留待客,草高一丈远招僧。
见成斋饭非长计,创立丛林是大乘。
好住沩山十年后,牯牛烂攒不须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白沙太守的形象,表现了其多方面的才能。首先,“白沙太守性多能”直接点明了这位太守的儒雅和佛学背景,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接着,“儒业箕裘祖佛灯”进一步揭示了这位太守不仅精通儒学,还承袭了佛学的传统,如同灯火一般照亮了后世。
诗人在第二联“酒减三分留待客,草高一丈远招僧”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这位太守的待人接物之道。他减少酒量以待宾客,表现出对宾客的尊重与热情;而选择高高的草作为招揽僧人的标志,则体现了他对佛教的信仰与接纳。
第三联“见成斋饭非长计,创立丛林是大乘”则转向了这位太守对佛教事业的贡献。他明白单纯的斋饭并不能长久地供养僧众,因此决定创立丛林,这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场所。
尾联“好住沩山十年后,牯牛烂攒不须绳”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人认为这位太守如果能够在沩山安家十年,那将有如群牯牛般难以驯服,无需绳索就能自然和谐地相处。
这首诗通过对白沙太守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儒雅、包容且具有深厚佛学底蕴的人物形象。他的言行举止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