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古于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时及春秋循一轨,台舆亦知窥阃垒。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庚辰吴入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发愤编摩贪寸晷,索摘真能穷骨髓。
持以告人遭诋毁,方侯持心直如矢。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
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时论古意自鞭棰,不觉此心思奋起。
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
注释:
- 惟古于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
- 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舆亦知窥阃垒。
-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
- 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
- 庚辰吴入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
- 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 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
- 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
- 发愤编摩贪寸晷,索摘真能穷骨髓。
- 持以告人遭诋毁,方侯持心直如矢。
- 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
- 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
- 时论古意自鞭棰,不觉此心思奋起。
- 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
- 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
赏析:
这首诗的译文是这样的:
只有古人的文字才能隐藏其中的微妙道理,自然的声音才显示出它的细微旨趣。嘴唇、舌头、牙齿和喉部构成了人的生理器官,就像毛和皮组成了动物的身体一样。古代的人八岁的时候就要剔去牙齿,这是为了学习书法而做的准备。到了春秋两季的时候,人们就遵循一定的规律来生活。齐国人谋划攻打莒国本来是秘密的,但是在登上城楼与敌人谈判的时候,却不敢说出自己的意图。两个嘴唇紧紧地闭合着,好像没有张开一样。看见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后来的人学习古代的语言,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只能根据别人教的来学习,不能像古人那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庚辰年的秋天,吴国的人来到这里记录历史,郢县的人也来到了这里。年轻的学者开始练习走路的时候,就像是在小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红色的和绿色的很难分辨出来。即使有好的教师也没有好的学生,听到了这句话的人们都会露出笑容,以为这样就能掩盖住了错误。我年纪到了六十岁,还能写几首诗,就像声音和形体一样,都是从模仿中得来的。现在人们匆匆忙忙地过去,可能都忘记了这些已经过时的东西了。翻来覆去地讨论这些无用的东西,只会增加自己的烦恼。方侯在大梁的时候就曾经穿着旧时的鞋子和衣服,他发誓要努力学习,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一些知识。他拿着这个来告诫人们,遭到了人们的指责。方侯虽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却像箭一样坚定,他的尊敬我的学问,宁可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会放弃我。我留在龟溪的时候,和大家一起收藏梵文经书,闻到了膻味和香气,就好像亲眼看到了兰草和白芷一样。当时议论古代的道理,自己总是感到羞愧和不安,不知不觉地就开始振奋精神,想要有所作为。才知道古代的学问只要认真研究就可以了,晚来的学说听了就会觉得很杂乱。考察声音的韵律,探究事情的起源和结局,即使没有怀疑,也会觉得很高兴。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古代学问的一种反思和评价,表达了对古代学问的尊重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代学问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当代的学问只是表面的学习和抄袭,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创新。因此,他呼吁人们要深入学习古代的学问,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智慧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