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迟下国伤蹉跎,更生父子交琢磨。
雀罗门外宾客省,三鳣堂中经史多。
菑川起奉太常策,风雅先入光禄科。
人间盛事有如此,东平江夏今如何。
一廛聊寄吴山曲,白柄长镵斸黄独。
饮从野老自有馀,饭在先生长不足。
人言功名难力取,我意功名要勤苦。
分明经训是菑畬,谁道今人不如古。
山阳隐士家传饥,长身季子今流离。
闻君酬唱得此客,牧儿贩妇哦新诗。
我将六十筋骨羸,形骸行赴沟壑期。
如君名遂尚可见,幅巾他日期追随。
【注释】
栖迟:停留。下国:指小国。伤蹉跎:自伤不能有所作为,有失志之慨。更生父子:指东汉桓帝时,桓荣和桓焉兄弟俩,以儒术著称,被朝廷礼遇为“三公”。琢磨:切磋琢磨。雀罗:指门帘,门户。宾客省:指宾客往来之所。三鳣堂:指孔子的家宅。经史:指儒家经典。菑川:即菑川兴(?—49),西汉济南太守,以清正著称。奉太常策:指接受朝廷任命,担任太常官职。光禄科:指光禄大夫之官位。人间盛事:指汉朝盛世。东平、江夏:均为汉代郡名。今如何:现在的情况如何。一廛:指一小块住宅地。聊寄吴山曲:在吴山边暂居。白柄:形容松木长柄。长镵:用长的铁锄开荒。黄独:一种植物。饮从野老:指从野老那里喝酒,喝得很足。饭在先生:指吃得很饱。长不足:吃得很少,很节省。人言功名难力取:人都说功名难以得到。我意功名要勤苦:我认为功名需要勤奋努力。分明经训是菑畬:意思是很清楚,经书上说,耕种土地就是菑(shan,耘草)和畬(shua,翻土)。谁道今人不如古:谁说现代人不如古人。山阳:地名,今属山东。隐士:指陶潜。家传饥:指家境贫寒。季子:季札。季札曾流落于鲁国。长身季子今流离:长得高高的,像季札那样的才士今天都流亡在外。牧儿贩妇:指乡间的人。哦新诗:吟咏新作的诗篇。我将六十筋骨羸:我已经六十岁了,身体衰弱,骨头都瘦了。形骸行赴沟壑期:形体已衰老,将奔赴死亡之路。如君名遂尚可见,幅巾他日期追随:如果你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就还可以看到你。幅巾:系头巾,表示隐居。他日:以后。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人通过赠与友人大猷的言辞中,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前程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情绪。
全诗四十六句,前半部分写赠友之意,后半部分抒己怀情,前后相映,互为补充。诗人首先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友人大猷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情景;继而又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勉励友人要珍惜时光,奋发图强。最后以深情厚谊的诗句结束全文,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首联“栖迟下国伤蹉跎,更生父子交琢磨”,诗人先描写了友人所处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父子二人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颔联“雀罗门外宾客省,三鳣堂中经史多”两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书香门第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颈联“菑川起奉太常策,风雅先入光禄科”两句,诗人运用典故,赞扬了友人的成就,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事业成功的祝福;尾联“人间盛事有如此,东平江夏今如何”两句,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不满。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简练明快。诗人在短短的七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同时也倾诉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无奈。二是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诗人在描写友人时,巧妙地运用了“栖迟下国”、“更生父子”等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身世遭遇,同时借用“三鳣堂”来象征友人的学问渊博;在赞美友人时,则引用了“菑川起奉太常策”等典故,使诗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整首诗紧紧围绕“赠别”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友人的叙述和对现实的感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