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行一瘦筇,寻山问水有先容。
更穷天姥投南路,已过台山第几峰。
从此又随双涧月,不妨曾听五峰钟。
却从更好堂前望,满眼诗材思不供。
这首诗的作者为宋代诗人王之道,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万里同行一瘦筇,寻山问水有先容。
更穷天姥投南路,已过台山第几峰。
从此又随双涧月,不妨曾听五峰钟。
却从更好堂前望,满眼诗材思不供。
译文:
一路同行,拄着一根瘦竹杖,去寻访名山大川。
继续前往,向当地人打听,寻找更好的地方。
经过天姥山,选择了一条通往南方的路,已经翻越了多座山峰。
之后,跟随两条溪流中的月亮,不必担心听到五座山峰的钟声。
从更好堂前望去,只见满眼美景,但诗材却无法供应。
注释:
- 万里同行一瘦筇:意为在旅途中,拄着一根瘦竹杖,意味着旅途的艰辛。
- 寻山问水有先容:意为寻找名山大川,并向当地人打听信息。
- 更穷天姥投南路:意味着经过天姥山,选择了一条向南的道路。
- 已过台山第几峰:意味着已经翻越了多座山峰。
- 双涧月:双涧指的是两座山之间的溪流,而“月”则可能是指溪水中的月光。
- 五峰钟:五峰指的是位于不同位置的五个山峰,而“钟”可能是指山上的钟声。
- 更好堂前望:意味着在更好堂前眺望风景。
- 诗材思不供:意为满眼美景,但诗材却无法供应,表达了一种无法用诗歌表达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远行的艰辛和美景,以及诗人对美景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瘦竹杖、名山大川、双涧月、五峰钟等,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旅行经历和内心感受。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无法完全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