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
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
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词。
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
世乱思其言,噬脐焉能追。
寄语采诗者,无轻橄榄诗。
【注释】
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
皮核:橄榄果实的外皮和果核。
历口:嚼食。
喻彼忠臣词:以忠臣自喻,意即比喻忠臣。
直道逆耳(lì)君:正直的言辞往往与君主的意见相反。
投(tuí)天涯:流落他乡。
噬脐(zhī):后悔的意思。
寄语采诗者:嘱咐采诗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谪到江陵时写的。诗中通过“我今何所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赞美之情,而“喻彼忠臣词”一句则表明了诗人的自况,即诗人自己就像那忠诚的臣子一样,不畏艰险,坚持原则。
首联“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描绘了江南地区丰富的果实资源,其中橄榄尤为珍贵。这两句既点明了诗人被贬之地,又为下文的咏物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则形象地描绘了当地人饮酒的场景。他们习惯于将橄榄作为下酒菜,但初次尝试时往往会皱眉不满。这句不仅写出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习俗的不解甚至有些抵触情绪。
颈联“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进一步描述了橄榄的特点。橄榄的果肉苦涩,而且不易咀嚼,常常被丢弃。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橄榄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食物的不满。
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橄榄。尾联“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揭示了诗人对橄榄的特殊情感。尽管起初觉得苦涩难咽,但经过长时间的品味,最终却觉得其味道甘甜可口,如同饴糖一般。这里的“甘如饴”不仅是对橄榄口味的赞赏,更是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象征。
尾联“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词。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则是诗人对忠臣的借喻。他以忠臣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原则、不惧艰险的决心。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批评了那些只求安逸、不顾国家安危的统治者,以及那些因直言而遭贬谪、流放的忠臣们。
最后一句“世乱思其言,噬脐焉能追”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在乱世之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享乐,忽视了那些为国家付出辛劳的人们。即使他们的言论再尖锐,也只能叹息而无法挽回。
【译文】
江南多果实,橄榄最珍贵。
北方人习惯喝酒,吃橄榄前先皱眉。
橄榄果皮味苦又涩,嚼起来令人厌烦。
久而久之,才尝出它甘甜如饴的味道。
我现在的处境如何?只能像忠臣那样说。
直言相谏,往往惹怒权贵,被流放至天涯海角。
如今乱世,想起这些话语,后悔莫及已来不及。
不要轻视橄榄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