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变东楚俗,若咏洙泗涯。
小试大儒效,泰山一毫厘。
宁如立本朝,措世复雍熙。
无容孔席暖,伫兴宣室思。
归来纳绛节,平步登黄扉。
富贵推不去,乘留复奚疑。
诗句释义与赏析:
- “淳祐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轩自江东提刑归抵家时三馆诸公以风霜随气节河汉下文章分韵赋诗送别得随字”
- 这句描述了诗人在淳祐七年(1242年)十一月从江东提刑回归故里时的场景。”三馆”指宋代的集贤院、史馆和秘书省,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诸公”指的是当时的文官或学者。“风霜”象征时间或生活的经历。
- 译文: 淳祐七年十一月初,蔡久轩从江东提刑归来,当时三馆的诸位文官因应寒霜季节,以诗歌相送,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 “丕变东楚俗,若咏洙泗涯”
- “丕变”表示显著的变化,“东楚俗”指的是东南地区的文化或风俗,“洙泗”则指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河流,常被用来象征儒家文化。
- 译文: 显著的变化发生在东南地区,这就像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行走一样,都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流传和影响。
- “小试大儒效,泰山一毫厘”
- “小试”表示尝试或小规模实践,而“大儒效”意味着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大儒的风范。“泰山”常用来比喻崇高的地位或成就,“一毫厘”则是形容极其微小的差别。
- 译文: 即使是小规模的尝试,也能体现出大儒的风范,就像泰山上的每一粒尘埃都代表着它的雄伟一样。
- “宁如立本朝,措世复雍熙”
- “宁”意为宁愿,“立本朝”表示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国家或朝代。“措世”即处理世事,维持社会和谐。“雍熙”代表和平与繁荣。
- 译文: 宁愿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朝代秩序,也不愿意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保持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 “无容孔席暖,伫兴宣室思”
- “孔席暖”意指孔子的教室温暖,常用来象征教化和学习。“宣室”是西汉时期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也是古代文人经常出入的场所。
- 译文: 没有地方像孔子的讲台那样温暖,因此只能怀着向往的心情,思考那些在宣室中受到启发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回到故乡后,与三馆诸公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的离别之情。通过对比东南地区的风俗变化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前辈大儒风范的钦佩。同时,通过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