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清源曾倦游,今朝大郡又封侯。
身安不用扶鸠杖,骨贵从知应虎头。
望阙承恩颜有喜,即家问政礼宜优。
济时事业需元老,莫遣空横野渡舟。
【译文】
壮年时期曾在清源县游山玩水,如今在京都大郡又封侯。
身安不用扶鸠杖,骨贵从知应虎头。
望阙承恩颜有喜,即家问政礼宜优。
济时事业需元老,莫遣空横野渡舟。
【注释】
①清源:县名,今属河南省,位于太行山的南麓。②大郡:指京都。③鸠杖:一种拐棍。④骨贵:指人贵骨气。⑤野渡舟:指诗人的诗歌创作。⑥元老:资深大臣、重臣。⑦问政:询问政务。⑧济时:匡扶国家大事。⑨重:重视、尊重。⑩空:白白地。
【赏析】
《再和二首》,是宋代文人王禹偁的作品。此诗写自己辞官后的闲适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他淡泊名利、安于平淡的志趣情怀。
首联“壮岁清源曾倦游,今朝大郡又封侯。”意思是说,壮年到时清源县游玩,如今又在朝廷中被封为侯爵。这两句话一上一下,一往昔,一现在,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诗人功成名就后归隐田园的满足之情。
颔联“身安不用扶鸠杖,骨贵从知应虎头。”意思是说,身体平安不需要拄着拐杖,骨骼贵重应该做虎头形的人。这两句话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颈联“望阙承恩颜有喜,即家问政礼宜优。”意思是说,望着宫阙面露喜悦,回家问政礼数应该更隆重一些。这里,诗人不仅以“颜有喜”来表达对朝廷的感激,而且通过“礼宜优”来表达对朝廷的尊敬。
尾联“济时事业需元老,莫遣空横野渡舟。”意思是说,要匡扶国家大事需要元老之才,别让像野渡舟一样白白地漂浮着。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继续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志向。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它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来反映社会的变迁,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于平淡的志趣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