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
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
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
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
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
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
【注释】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因功被封淮阴侯。漂母:韩信的家贫时,有一老妇人给他吃食。后用“漂母”称贤良的妇女。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及《汉书·韩信传》。身见之:《史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忍耳’,众辱之,因窃其兵刃。”事,这里指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他到洛阳向刘邦辞行时,曾对漂母说:“吾闻汝善漂母,汝能漂一石米,当与汝富贵。”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长歌:即《长歌行》,汉乐府古题,《古诗十九首》之一。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诗,即《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益信:更加相信了。非虚辞:不是空洞的言词。嗟余:叹我。客长安:住在长安。十载:十年。期:限,时间。一饱不自足: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能够吃饱肚子,但是还感到不足。自足:满足。况敢:尚且敢,何况敢。谋(móu):谋求,求取。酒卮(shí):酒壶。曳裾:拖裙,表示不愿参加某种活动或聚会。富儿门:豪门贵族之家。丐(gě):乞讨。酬:以…相谢。达于公卿间:到达朝廷大臣之间。喧喧:喧闹,嘈杂。谓:以为。至:极,极其。终亦无所贻:最后还是没有什么可留给他们的。贻:遗留,留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全唐诗》收录此诗共七句,其中第四句末字脱漏,故今据《文苑英华》卷八二所引,补足为六句。此诗作于唐元和七年(812),当时作者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因弹劾宦官得祸而谪居江州(今江西九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身处困境时的愤懑不平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在长安十年的遭遇,突出表现了他生活贫困、地位卑贱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权贵们的鄙视态度。诗人说“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这是指他在长安十年的时间里,经常吟咏着《归去来兮辞》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中体会陶潜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相信陶潜的诗并非是空洞的言词。“嗟余客长安”,这一句是诗人感叹自己客居长安十年却一事无成。“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能够吃饱肚子,但是还感到不足,更不用说再去谋求什么喝酒的机会了。“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这两句是说,自己拖着裙子到豪门贵族家中乞讨,只是为了换取他们给我写的那首诗。“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到了朝廷大臣之间,人们纷纷议论着我,认为我并非真正的君子。“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大家知道对我的责备非常严厉,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什么可以留给他们的。
诗歌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在长安十年的时间里,虽然遭受了很多的磨难和挫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坚信自己终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最终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