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锡诣华京,频频答龙灵。
玉阶前见佛,金口内开经。
论道穷纲赜,深玄极杳冥。
褒崇恩烂熳,教化语丁宁。
传作心中印,镌为坐右铭。
云飞来北阙,鹤梦去东冥。
鼓棹辞梁苑,扬帆过洞庭。
到山开御札,鸾凤满岩扃。

【解析】

1.“护国寺”即护国寺塔,又名白塔。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万明寺胡同口,是元大都城中心现存最古的一座砖塔。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为该塔下葬,故称“护国寺塔”。此诗即为作者于元至顺年间所作,以送别僧人归护国寺塔为题。

2.注释: 振锡:僧尼用锡杖。诣:到……去。华京:指大都。频频:多次。龙灵:龙神。玉阶:指皇宫内的台阶。金口:《金刚经》卷首有金字经文,故称。开经:诵读经文。纲赜:佛家语,意谓佛教经典中深奥难解的内容。《金刚经》就是一部深奥的经典,其文义玄虚,难以穷尽;所以这里说“论道穷纲赜”。深玄、杳冥:形容佛家教义玄妙高深。褒崇:赞美尊崇。恩烂熳:恩泽浩荡,施予广大。褒崇恩烂熳,形容对佛法的尊崇与推崇。教化:佛教的教化。丁宁:叮咛嘱咐。

3.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的僧人们时写的。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通过送别僧人们对护国寺塔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开头两句“振锡诣华京,频频答龙灵”,写送别僧人到华京城,频频答谢龙神,这是起兴,引出下文。三、四句写在华京城里看到皇宫中的大佛像和皇帝,以及听到皇帝诵读《金刚经》,并由此而领悟到佛家的教理深奥、高深、玄妙。五、六句写在华京城里听到佛教僧侣们谈论佛教教义,认为佛家教理深奥,不可穷尽。七、八句写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看法,认为佛家教义虽然深奥玄妙,但并不神秘,只要用心去领会,就一定能得到真谛。九、十句写佛教徒们回到寺里,向佛祖汇报了他们所见到的京城里的景况,并得到了佛祖的指示。最后两句写送别僧人们离开京城,乘船过洞庭湖,来到山中,打开皇帝的圣旨,迎接佛祖的到来。

4.题目解说:

“送僧归护国寺其一”的意思是“送一位和尚回护国寺”,其中“其一”指的是第一首诗。

【答案】

译文:

我拿着木杖去京城,频频地感谢龙神。

在皇宫台阶前见到佛像,皇帝读诵《金刚经》。

佛家学说深邃奥妙,高深莫测;

佛教教义广布恩泽,浩荡无边。

要用心去领悟,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

把佛家学说刻在石碑上,作为自己行为的座右铭。

云飞来自北方的宫殿,鹤梦游历东方的天庭。

驾着船儿告别京城,扬帆穿过洞庭湖水波。

打开皇帝的御札,那里鸾凤飞舞。(山上布满了岩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