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上终无就,才高定复论。
清时守儒术,白首在丘园。
远树隐残日,孤烟生暮村。
扬鞭万里去,几许不销魂。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结合标题、注解和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句,注意要从修辞、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
第一句:十上终无就,才高定复论。
译文:多次考中进士却未得官职,才华出众也难被世人所重用。
赏析:“十上”指的是多次考试,但都失败了,“终无就”即没有成功。诗人通过自己科举不第的遭遇来反映当时社会对有才能的人的埋没,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与不满,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第二句:清时守儒术,白首在丘园。
译文:清廉时代坚守儒家学说,直到白发苍苍还在乡村里。
赏析:“清时”指清明的时代,这里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守儒术”即坚持儒家学说。诗人在这里表明了自己坚持理想和追求的决心,即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要坚守着自己一生的信仰,不为世俗所动。
第三句:远树隐残日,孤烟生暮村。
译文:远处的树影隐没了夕阳的余晖,一缕孤烟在黄昏时分从村庄升起。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一幅傍晚时分的田园景色。诗人通过对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四句:扬鞭万里去,几许不销魂。
译文:扬鞭驱马奔赴万里之外,离别之时怎能不令人神魂颠倒?
赏析:诗人用一个“去”字点出了自己即将告别故乡,踏上征途,表达了自己离别家乡的情感。最后一句则抒发了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译文:十次应试都没有得到机会,我那杰出的才能也未能得到赏识。
赏析:“十上”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终无就”意谓屡次应试都失败。“才高”与“无就”相呼应,说明尽管才能很高,但仍然不能被朝廷所用。“定复论”是说不管怎么样总还是被议论一番。
译文:“清时”指政局清明的时期,“守儒术”指坚守儒家学说,“白首”指白发苍苍之年,“在丘园”指退隐乡间,“归”通“归去”,“蜀”指四川。
赏析:“白首”指头发全变白了,这里指年已老迈,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改变。“守儒术”即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学术思想,“白首在丘园”即一直留在乡间从事农耕生活。
译文:远处的树影隐没了夕阳的余晖,一缕孤烟在黄昏时分从村庄升起。
赏析:“残日”指快要落山的太阳,“远树”指远处的树木,“隐”指消失的意思,“孤烟”指炊烟,“起”即出现的意思。
译文:扬鞭驱马奔赴万里之外,离开之时怎不令人神魂颠倒?
赏析:诗人用“扬鞭”“去”“几许”三个词语,写出了诗人即将离别家乡,奔赴远方的情景。“万里”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诗人可能只是离开了家乡附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