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分携十五秋,未尝偶坐捧茶瓯。
石淙今会须如约,彼此霜毛各满头。
【注释】
上国:指北宋。分携:分别。十五秋:十五年。茶瓯:茶碗,这里借指茶。霜毛:比喻白发,这里借指年老。
赏析:
这首诗是和诗。作者与秉国约游石淙,秉国未赴约,作者即作此诗。
首句“上国分携十五秋”,点明与秉国约定在十五年前。“分”字下得极妙,表明双方的离别并非偶然,而是有约的、有意的。“上国”指北宋,“分携”就是分别。诗人说:“十五年来我们一直分开了。”这一句看似平平淡淡,但细味之下却蕴含着无限辛酸。
次句“未尝偶坐捧茶瓯”,“未尝”表示没有。“偶坐”即偶尔坐在一起,“捧茶瓯”即端起茶杯来喝茶,“啜茗”。“未尝偶坐捧茶瓯”是说十五年来他们没有一起坐下来品茗,“未尝”二字将两人的相聚次数写得非常有限。“未尝偶坐”还意味着彼此之间缺少交流。“捧茶瓯”又暗示他们平时的生活十分单调。两句诗通过“未尝”、“偶坐”、“捧茶瓯”三个动词把二人分离的情况写得很具体,很生动。
第三句“石淙今会须如约”。“石淙”即石门涧,在今湖北黄冈市西。《舆地纪胜》卷一五○《黄州府·石门关》:“石门山,在县东四十里。旧传汉时王侯所居,故名王侯石。又有石门关。”宋王安石《石门涧》诗云:“石门双涧水皆碧,中有清溪流不休。”可见,石门涧一带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秉国之人未能践约,而诗人却要赴约去游石门涧了!“须如约”三字表明诗人对这次约会的重视,也表达了诗人对秉国的关切之情。
末句“彼此霜毛各满头”,“霜毛”比喻老年的白发。《后汉书·张衡传》:“年垂七十,发白齿落。”“霜毛”在这里用来形容老年人的头发。“各满头”意思是双方各自已经长满了头发。“霜毛”与“彼此霜毛”连在一起,既写出了双方年岁已高,也写出了双方的相互关怀之情。全诗四句,从五年前与秉国的分手写起,到如今终于能够重逢,中间经过十五年的漫长岁月,时间之长,心情之急切,感情之深厚,不言而喻。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内容十分丰富。它既表现了诗人与秉国的深情厚谊,又表现了他与秉国的相互关心;既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又表现了诗人对秉国的深切怀念。全诗结构严谨而又灵活自然,语言朴实而又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