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君家旧,文章时态新。
何妨偶蹉跌,未必遂沈沦。
莫叹科名晚,惟忧道谊贫。
进修专在已,得失尽由人。
孝友亦为政,箪瓢足养亲。
那将少年泪,容易辄伤春。

以下是对这首诗《亨杞下第作诗示之》的赏析:

  1. 诗词原文
    清白君家旧,文章时态新。
    何妨偶蹉跌,未必遂沉沦。
    莫叹科名晚,惟忧道谊贫。
    进修专在己,得失尽由人。
    孝友亦为政,箪瓢足养亲。
    那将少年泪,容易辄伤春。

  2. 诗句注释

  • 清白君家旧:指司马光的家庭背景和道德品质。
  • 文章时态新:司马光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时代特点。
  • 何妨偶蹉跌:即使偶尔犯错,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 未必遂沉沦:不一定就会陷入困境或失败。
  • 莫叹科名晚:不要叹息科举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
  • 惟忧道谊贫:主要担忧的是道义和忠诚方面的贫困。
  • 进修专在已:个人的努力和修养是最重要的。
  • 得失尽由人:人生的得失完全取决于人的选择和努力。
  • 孝友亦为政:孝悌和仁爱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
  • 箪瓢足养亲:用简单的箪食瓢饮就可以赡养双亲。
  • 那将少年泪,容易辄伤春:那些因年轻而流泪的日子,很容易就让人伤感春天的到来。
  1. 诗歌译文
  • 清白的家族传统,与时俱进的文章风格。
  • 即使偶尔犯错,也不必过于担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 不必叹息自己的科考功名不如人,更应担忧道义上可能的匮乏。
  • 专注于个人的学习和提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孝顺和友爱本身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条件,简单的食物和工具就能满足生活所需。
  • 不要让青春的泪水轻易地流下来,它们会很快转化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1. 诗歌赏析
  • 清白之家:司马光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儒家文化背景的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文章时态新:司马光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他的诗文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
  • 得失由人:司马光的诗作中流露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的得与失都由自己来决定,而不是被外部环境所左右。这种观点体现了他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
  • 孝友为政:司马光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他认为孝悌和仁爱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社会的关怀之情。
  1. 历史背景
  •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至地方任职。然而,司马光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 《亨杞下第作诗示之》是司马光在晚年创作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诗中的清白、文章、得失等主题都与他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比喻:在这首诗中,司马光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将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 对比与排比:诗中多次使用对比和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 意象与画面: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画面,如“清白君家旧”中的“清白”,以及“文章时态新”、“得失尽由人”等句子,诗人构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形象世界,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司马光的这首《亨杞下第作诗示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作者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司马光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