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田家翁妪俱垂白,败屋萧条无壮息。翁携镰索妪携箕,自向薄田收黍稷。
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足。

【注释】

道傍:路旁。翁妪:老婆婆、老公公。垂白:头发变白,形容年纪大。败屋:破旧的屋舍。萧条:荒凉破败。无壮息:没有生气。

镰:收割庄稼的工具。索:绳索。比:等到。如麻:像麻花一样堆积起来。比明:到天亮时。

偷舂:晚上偷偷地舂米。避债家:躲避欠债的家庭,指贫苦人家。县官:地方官吏。租税:古代向农民征收的赋税,也泛指各种税款。

【译文】

路旁田家老翁老妇,头发都变白了,破屋荒草无人过问。老翁提着镰刀,老妇拿着箕子,去那薄田里收黍和稷子。

深夜时分偷偷地舂米,为的是逃避官府的债务;到天亮时门外已经堆得像麻花一样。筋疲力尽回到家里,还没来得及进餐,就又要去缴纳租税了。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穷苦农家的生活情景。诗中的田家翁妪,头发都变白了,说明他们年纪已经不小,生活十分艰苦,而他们的房屋却是破败不堪。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只能提镰、持箕,在田中劳作,以换取微薄的收入。然而,即使如此辛苦,他们也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的债务,到了白天,他们还要忍受着饥饿与疲惫,不得不外出劳作,甚至为了缴纳租税而不得不偷工减料。诗人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画面,展示了穷苦农家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他们深深的同情和关怀。

首句“道傍田家翁妪俱垂白”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这里的“道傍”,指的是道路两侧,是农村最常见的场景。而“田家翁妪”,则是指那些辛勤耕耘的老农妇和老翁。他们的头上都长满了白发,这是岁月沧桑、勤劳劳累的标志。这种形象的描绘,既突出了老农妇老翁的年龄,又暗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接下来的“败屋萧条无壮息”,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的居住环境。这句中的“败屋”指的是破旧的房屋,“萧条”意味着荒凉破败,“无壮息”则表明这里没有人声鼎沸、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他们生活环境的简陋,更透露出他们内心的孤寂与无助。

“翁携镰索妪携箕”,则是对老农妇老翁的具体行动的描述。他们在田中劳作的场景,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生命力。老翁手持镰刀,准备收割庄稼;老妇则拿着箕子,准备装回收获的谷物。这一细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情景,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自向薄田收黍稷”一句,则是对他们劳作内容的具体描绘。薄田是指土地贫瘠、产量不高的田地,而黍稷则是他们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这句中的“自向”,意味着他们主动选择在这片薄田上劳作,而不会选择其他更好的土地。这种选择,既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与妥协,也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则是对老农妇老翁生活状态的具体描绘。夜深人静时,他们偷偷地舂米以防债务;天刚亮时,门外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这里的“比明”指的是天亮的时候,“门外已如麻”则形容了他们劳作成果丰硕,如同麻花一般堆积在一起。这一描绘,既展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这首诗通过对田家翁妪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具体展现,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无奈。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同情和关切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