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空山,未觉与世殊。
再来抚城郭,始悟非吾庐。
岂不有华屋,旌旗拱王都。
峨冠坐清旦,百吏前走趋。
而我麋鹿姿,砖然若囚拘。
忽看北山岑,突兀当坐隅。
欢言顾之笑,便欲凌崎岖。
似我槿篱间,层峦俨相扶。
遥瞻不得往,起步空长吁。
少年四方志,顾盼略九区。
衰慵一如此,毕愿终田闾。
拙艰固应尔,岂但悲老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和理想追求的不同态度和感受。下面我将逐句解析这首诗:

郡斋望蒋山:在郡斋里眺望蒋山。郡斋,古代的一种官署或私宅,供官员居住。蒋山,位于今江苏南京,为六朝时期的佛教圣地。在这里可以想象出作者站在宽敞明亮的官衙中,远眺着蒋山的美丽景色,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十年在空山,未觉与世殊:在空旷的山中度过了十年时间,然而却没有感觉到与外界有什么不同。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心境变化的深刻思考。他可能在反思自己在这十年间是否真的有所成长和变化,还是仅仅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和人群。

再来抚城郭,始悟非吾庐:再次来到城市中抚摸城墙,才恍然大悟我不是我的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身份和位置的思考。他可能曾经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是这个繁华世界的一份子,但现在他意识到,尽管身处其中,但他并不属于这里,他的根和灵魂还在那片山林之中。

岂不有华屋,旌旗拱王都:难道没有华丽的房屋,旗帜飘扬地围绕在京城吗?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和地位的向往。他可能渴望拥有那样辉煌的社会地位和荣耀,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人物。然而,这种向往背后也透露出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峨冠坐清旦,百吏前走趋: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清晨的时候,众多官吏前来向他请教。这两句描述了一位官员在清晨时分的情景,展现了他的威严和权威。同时,这也反映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他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

而我麋鹿姿,砖然若囚拘:我像麋鹿一般自由而自在的姿态,却被囚禁在砖石之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状态的无奈和感慨。他可能曾经拥有过自由的生活,但如今却在社会的框架和规则下感到束缚和压抑。这反映了他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约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忽看北山岑,突兀当坐隅:突然看到北山的高峻山峰,突兀地屹立在角落中。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他可能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也意识到了人类相对于自然的巨大渺小。

欢言顾之笑,便欲凌崎岖:高兴地看着他,笑着想要超越崎岖的道路。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他可能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似我槿篱间,层峦俨相扶:就像我住在槿篱之间,层层叠叠的山峦相互扶持。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安宁与和谐。它传达出一种宁静、稳定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简单、质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珍视。

遥瞻不得往,起步空长吁:远远地观望着却无法前行,只能起步而空发出叹息。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道路的迷茫和无助。它反映了他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对于未知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少年四方志,顾盼略九区:年轻时就立下了四方游历的志向,环顾四周,略略地看到了天下九州。这两句展示了作者年轻时的决心和抱负。他可能立志要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衰慵一如此,毕愿终田闾:衰老慵懒至此境地,最终的愿望就是归隐田园。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晚年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他可能渴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怀抱,享受宁静、平和的生活。

拙艰固应尔,岂但悲老夫:虽然笨拙且艰难,但我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不仅仅是因为悲伤自己年老。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不必过于自责或悲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到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从对未来的憧憬到对现实的无奈,诗歌贯穿着一种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