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夜直看蝇头,烛尽双莲兴未休。
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

【注释】

丁酉:宋神宗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八月十三日夜:指作者在宫中值班的一天。经筵,皇帝为讲读而设置的场所。番宿:值班。翰苑,中书省所属的一个官署,负责起草诏令。十五年前:指作者在翰林学士任上的时间,距今已十六年。予:您。

玉堂夜直:指值夜班。玉堂是翰林院的别称。看蝇头,指写文章。烛尽:蜡烛燃尽。双莲兴未休,指写作兴致未减。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指月光从屋檐间照射进来,照到了挂在墙上的花灯上。正,正是。移花影到银钩,指月亮把花影投映在银钩形的月亮上。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时作者在翰林院当值,值夜班,因值夜班,故有“夜直”之说。

首句即点明时间、地点及职务:“丁酉八月十三日夜以”,说明是在中秋之夜,在翰林院值夜班,且为“经筵官”。所谓“经筵官”,就是皇帝开讲经史时供职侍讲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助理之类的职位。

“十五年前曾为学士”,这是说自己在十五年前还是一个学士,如今已是老学士,但还经常值夜班,所以感慨不已。

中间两句是说,自己正在玉堂里值夜班,看着蜡烛已经燃尽,但是写作兴致却还没有停止,因为要写东西来给皇上看。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月光下练字,他一边练字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亮,直到月亮落下,他才停下来休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已经没有蜡烛了,但是写作的兴致还没有停止。

第三、四句是说,突然之间,一阵凉风袭来,让人感到有些害怕,抬头一看,只见一轮明月已经高悬在天空中。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房间外挂着一盏花形的灯笼。这里的“惊”字写出了自己对明月的惊讶之情。

最后一句则是说自己正在欣赏着窗外的美景。这里的“凉月”指的是月亮,“银钩”是形容月亮的形状像钩子一样弯曲,这里用来比喻月亮的形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喜欢写东西来给皇上看,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