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雍熙治,成功在措刑。
哀矜行法令,钦恤爱生灵。
若使杀无罪,宁教失不经。
于公尚阴德,何况是朝廷。

诗句释义:

  1. 童丱须知措刑篇 - 这句话可能意味着在孩童时期就应该了解法律和刑罚的重要性,这是治理国家的基础。”童丱”通常用来指代年轻或幼稚的状态,而”知措刑”则表示了解如何正确执行刑罚。

  2. 尧舜雍熙治 - 尧和舜是古代中国的两位圣明的君主,他们的统治被描述为和平与有序。”雍熙”在这里可能意味着和谐、秩序井然,而”治”则表示治理。

  3. 成功在措刑 - 这是说,只有通过恰当地施行刑罚(即“措刑”),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和公正。

  4. 哀矜行法令 - “哀矜”可能是指对人的同情与怜悯,”行法令”则是执行或制定法律的意思。这句强调了法律应该基于怜悯和正义。

  5. 钦恤爱生灵 - “钦”可能指的是尊敬,”恤”表示关心或同情,”爱生灵”则是指对所有生物的爱护。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

  6. 若使杀无罪 - 如果一个无辜的人被杀害,那么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7. 宁教失不经 - 宁愿选择错误而不是不遵守法律。这反映了作者认为法律的遵守比个人的错误更为关键。

  8. 于公尚阴德 - 对于官员来说,积累阴德(即默默的善举)是重要的。这里的”阴德”可能是指那些不为人所注意但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9. 何况是朝廷 - 即使是朝廷中的人,也应该注重积累阴德。这可能是在强调即使在权力中心,也不应该忽视道德的行为准则。

译文:

在童年时,就应理解刑罚的重要性;
理想的治理是和谐有序的。
以怜悯心实施法律,尊重生命。
即使误判,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一个罪犯。
官员更应积累阴德,尤其是朝廷中的高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尧舜时代的治世理念以及现代官员行为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法治和道德的重视。诗中通过对比过去的理想治理和现代的某些现象,指出即使是在朝廷中,也需要秉持道德原则行事,不应因小失大。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权力中心,也应时刻保持谦逊和责任感,不断积累自己的德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