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甲边城教即戎,三军锦绣晓光中。
影摇澬水旌旗动,声震文山鼓角雄。
马惯挥戈翻塞雪,雁惊鸣镝响天风。
十行忍负君王意,同向燕然勒隽功。
【注】:
擐(huàn):穿。
即戎:上阵作战。
澬(xuǎn)水:指今河北定县南的滹沱河。
鸣镝(dí):古代的一种短兵器,用响箭射鸟兽取乐。
燕然勒铭:在长城北端大沙漠边缘刻石立碑,作为记功纪念。
十行:形容马跑得飞快。
【赏析】:
此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诗人扈从玄宗皇帝到雁门关视察军事。当时正值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一天,唐军在边塞练兵习武,场面十分壮观,诗人为此而写了这首诗。
首联:“擐甲边城教即戎,三军锦绣晓光中。”
“擐”:穿、戴的意思。
“教即戎”:教导上阵。
“锦”:绣有彩色图案的丝织品。这里借指军队。
“晓光中”:早晨的阳光里。
这两句写边城的练兵情况。“擐甲”,是说将士们身穿铠甲,准备上阵杀敌。“教即戎”是说他们受到命令,要马上上阵打仗。这里既突出了边将的雄才大略和指挥若定,又渲染了练兵的气氛。“锦绣”比喻军队,形象地写出了军队的严整和威武。“晓光中”表明练兵是在清晨进行的,这样更能显示出军队的训练成果。
颔联:“影摇澬水旌旗动,声震文山鼓角雄。”
“澬水”:指河北省定州市境内的滹沱河。
“文山”:指河北省易县西部的恒山,俗称常山。
“旌旗”:古代一种长形旗帜,多用于行军布阵。
“鼓角”:指战鼓和号角,是军中常用的指挥乐器。
这两句写练兵的盛况。“影摇”、“旌旗动”说明练兵规模很大,场面非常壮观。“声震文山”说明练兵的声音非常响亮,震动了整个山谷。这两句把练兵的情况写得生动传神。
颈联:
“马惯挥戈翻塞雪,雁惊鸣镝响天风。”“戈”指戈矛一类的兵器。
“塞雪”指塞外积雪。这两句写练兵的盛况。“马惯挥戈”意思是战士们骑着战马熟练地挥舞着兵器;“翻塞雪”的意思是战马踏破了大雪。“雁惊”意思是受惊吓的大雁发出悲鸣声;“鸣镝”是指古代战争中用来射鸟兽取乐的箭,这里指用响箭射鸟兽取乐。这两句把练兵的情景写得更加逼真。
尾联:
“十行忍负君王意,同向燕然勒隽功。”
“十行”形容马跑得极快,能跑十回一趟。这里用“十行忍负”来表现战士们训练时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燕然勒隽功”意思是将军们在边城大漠上刻下不朽功勋,以告慰君王。这两句写出了将士们练兵的目的。诗人赞扬了将士们的壮志和豪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安定和繁荣的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练兵情景,反映了唐代边镇的军事训练制度以及广大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全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